臺蘭,中文學名多花蘭,拉丁文名Cymbidium floribundum Lindl.附生植物。生于林中或林緣樹上,或溪谷旁透光的巖石上或巖壁上,海拔100-3300米。喜陰,怕陽光直射,喜濕潤,忌干燥。

喜陰,怕陽光直射,喜濕潤,忌干燥,喜肥沃、富含大量腐殖質、宜空氣流通的環境。各地的氣候、環境、都能影響蘭花的生長,所以選擇植料的方式不同。花期4-8月。

臺蘭的形態特征:臺蘭為附生植物;假鱗莖近卵球形,長2.5-3.5厘米,寬2-3厘米,稍壓扁,包藏于葉基之內。臺蘭葉通常5-6枚,帶形,堅紙質,長22-50厘米,寬8-18毫米,先端鈍或急尖,中脈與側脈在背面凸起(通常中脈較側脈更為凸起,尤其在下部),關節在距基部2-6厘米處。

臺蘭花葶自假鱗莖基部穿鞘而出,近直立或外彎,長16-28(-35)厘米;花序通常具10-40朵花;花苞片小;花較密集,直徑3-4厘米,一般無香氣;萼片與花瓣紅褐色或偶見綠黃色,極罕灰褐色,唇瓣白色而在側裂片與中裂片上有紫紅色斑,褶片黃色;萼片狹長圓形,長1.6-1.8厘米,寬4-7毫米;

花瓣狹橢圓形,長1.4-1.6厘米,萼片近等寬;唇瓣近卵形,長1.6-1.8厘米,3裂;側裂片直立,具小乳突;中裂片稍外彎,亦具小乳突;唇盤上有2條縱褶片,褶片末端靠合;蕊柱長1.1-1.4厘米,略向前彎曲;花粉團2個,三角形。蒴果近長圓形,長3-4厘米,寬1.3-2厘米。臺蘭花期4-8月。

臺蘭的生態習性:臺蘭喜陰,怕陽光直射,喜濕潤,忌干燥,喜肥沃、富含大量腐殖質、宜空氣流通的環境。各地的氣候、環境、都能影響蘭花的生長,所以選擇植料的方式不同。

例如福建閩南一帶,四季天氣較暖和,不會太冷,蘭花生長速度快,適合用小鵝卵石種植,第一、節省資源。第二、鵝卵石利于通風、不積水。常生長于石壁和石縫沉積的腐殖壤土之中,有機質含量較高,pH值一般在4.5~5之間。春季生長旺盛,2月開始萌芽展葉并抽出花葶。3月抽出花莖并開花。

臺蘭的栽培技術:長期以來,多花蘭以分株繁殖為主,但繁殖速度慢。想要在短時間內得到更多的植株,可以利用組織培養的方式繁殖。在自然條件下,盆栽種養蘭花配制植料時,可根據南北地域及當地氣候條件來靈活加減和掌握。

一般透氣植料的比量是50%~75%,保濕性植料占50%~25%,北方氣候干燥,可適當調整透氣性植料占整個植料的50%~60%、保濕性植料占整個植料的40%~50%,南方氣候相對濕度高可適當調整透氣性植料占整個植料的60%~75%、保濕性植料占整個植料的25%~40%。

盆栽管理:家庭盆栽多花蘭一般用分株法繁殖,采用腐葉土,山灰,砂、干牛糞或腐熟的雞鴨糞作培養土,配比以4:2:2:2為宜。多花蘭雖抗干旱,但栽培時在夏季仍不能放置陽光直射處,以防過度暴曬而生長不良,葉面產生日灼。

因此,夏秋應加強遮蔭管理,蔭蔽度在60%即可安全度夏,在空氣干燥時每天可對葉面噴水一至二次,為了防止根系腐爛,平時謹防盆土過濕和吸水過多。

多花蘭在生長旺盛期每一至二周施一次腐熟的畜蹄片水或稀薄的餅肥水。人冬后可進行一次翻盆松土,同時除去枯葉腐根,加施一些有機肥或骨粉,以利于次年春芽的萌發和早春花芽的分化有足夠的養料供給。

臺蘭的病害防治

葉斑病:葉斑病又稱葉腐病,主要為害新芽及葉片。最先葉芽基部出現軟爛病斑,象開水燙過的一樣;以后迅速擴展,成為深褐色腐爛大斑塊。此時如用手輕輕一拔,葉片即隨手而起。

在不利于發病的條件下,這些病斑中間變為灰白色外圍有一圈深褐色曲線,分界很明顯。防治方法:控制澆水,多通風,清除病芽及病葉;也可用0.01%的硼酸液噴射。

褐斑病:又稱炭疽病或黑斑病。主要為害蘭葉,最初出現褐色斑點,逐漸擴大呈橢圓形或半圓形的稍為凹陷的輪紋狀斑痕。后來病斑干枯,散放孢子,傳染其他葉片。每年在梅雨季節發病較多,且多為害新芽,嚴重時使整株枯死。其病原菌為。要加強通風,控制水濕,發現病葉立刻剪除銷毀。

黑腐病:黑腐病又稱腐爛病。常為害蘭葉片,在心時上發生最多。最先在葉片上出現紫褐色的病斑,逐漸呈水漬狀并擴大,數天后葉片變軟發黑,不久腐爛脫落。也能侵入假鱗莖及葉片基部,使全株變黑枯死。病原為腐霉菌。防治可用甲基托布津,石硫合劑,硫酸銅,多菌靈,代森鋅,代森銨等殺菌劑噴灑。

蚧殼蟲:地吸收葉綠素,導致葉片萎縮,直至整棵枯焦。造成這種病蟲發病的原因是:盆栽蘭花放置的環境較悶熱和通風不良。為了防止這種病蟲,一方面應改善環境條件,夏、秋季應放在通風、涼爽、空氣流通的地方。

另一方面,發現此病蟲后,可用“滅蚧靈”或“蚧殺特”藥物,每隔一星期左右噴灑一次。連噴3次一般都能殺除。噴灑藥物時間為6月初,正直病蟲孵化時期進行,效果更好。少量發生時,可用軟牙刷或小棕刷,順著葉片輕輕刷除,也可用薄竹片將蟲體刮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