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菖蒲(學名:Gladiolusgandavensis)原種產于南非。品種有憂郁唐菖蒲、甘德唐菖蒲等。花莖高出葉上,花冠筒呈膨大的漏斗形,花色有紅、黃色、紫、白色、藍等單色或復色品種。

世界各地普遍栽培,主要生產國為美國、荷蘭、以色列及日本等。唐菖蒲為重要的鮮切花,可作花籃、花束、瓶插等。可布置花境及專類花壇。矮生品種可盆栽觀賞,乃屬鴦尾科球根植物。它與玫瑰,康乃馨和扶郎花被譽為“世界四大切花”。

形態特征:唐菖蒲屬多年草本,莖基部扁圓形球莖,株高90-150厘米,莖粗壯直立,無分枝或少有分枝,葉硬質劍形,7~8片葉嵌疊狀排列。葉長對-40厘米,寬4~5厘米有多數顯著平行脈。花莖高出葉上,穗狀花序著花12~24朵排成二列。

側向一邊,花冠筒呈膨大的漏斗形,稍向上彎,花徑12~16厘米,花色有紅、黃、白、紫、藍等深淺不同或具復色品種,花期夏秋、蒴果3室、背裂,內含種子15~70粒。種子深褐色扁平有翅。

生長習性:唐菖蒲為喜光性長日照植物,忌寒凍,夏季喜涼爽氣候,不耐過度炎熱,球莖在4~5℃條件下即萌動;20~25℃生長最好。性喜肥沃深厚的砂質土壤,要求排水良好,不宜在黏重土壤易有水澇處栽種。

在東北、華北地區夏季生長均較廣州、上海為好。在上海冬季可在露地安全過冬,北方則需挖出球莖放于室內越冬。唐菖蒲原產非洲熱帶與地中海地區。唐菖蒲為喜光性長日照植物,忌寒凍,夏季喜涼爽氣候。

不耐過度炎熱,球莖在4~5℃條件下即萌動;20~25℃生長最好。性喜肥沃深厚的砂質土壤,要求排水良好,不宜在黏重土壤易有水澇處栽種。在東北、華北地區夏季生長均較廣州、上海為好。在上海冬季可在露地安全過冬,北方則需挖出球莖放于室內越冬,陽性,喜通風好,忌悶熱濕冷生長類型。

唐菖蒲的栽培技巧:唐菖蒲是多年生草本花卉,是世界四大切花之一。花形美觀、色彩鮮艷、瓣如薄娟,十分惹人喜愛,自然開花有的在春季、有的在夏季。

當地上部分發黃時,即可掘取球莖,晚植者可于11月下旬掘取。如掘球時硬葉們綠,可扎束式攤開晾干,然后扯走葉片,取球貯藏。種球就薄攤子室內多層架上,要求通風干燥,防止凍害。

入夏時如尚未種植,部分球莖開始抽芽,但對種植后的生長開花,并無大礙,如在5月份起冷藏于4~5℃處,就不會有抽芽現象。光性長日照植物,冬季栽培陰天要增加光照,怕寒凍。

適宜生長溫度是白天20—25℃,夜間10—15℃。通過休眠期的球莖,溫度在4—5℃時萌芽,冬季栽培0℃低溫時植株凍死。不耐澇,栽培地忌積水。喜肥活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pH值以5.6—6.5為佳。

為促其提前開花或延遲開花、拉長上市時間、增加唐菖蒲切花的經濟效益,經過江蘇省沭陽縣園藝技術人員和部分花農實踐,探索和總結出了其花期調控五法,現簡述如下:

用栽培管理措施調控:冬天采用小拱棚栽培時若適當增加光照則有利于開花和提高花的質量;夏季用遮陽網遮光可降低溫度,提高花的品質;采用2年—3年輪作可防病蟲危害而使其正常生長;

大花品種密度稀、高溫季節可提前開花,反之則延后開花。在生長期內進行施肥,前期應以氮肥為主;后期當莖伸長和孕蕾時,應以磷、鉀肥為主可促使花梗粗壯、提高花的品質。

利用品種間差異控制花期:生長周期品種間差異較大,早熟種50天—60天、中熟種65天—80天、晚熟種80天—120天,為準確安排切花上市時間,一般用倒數法,即從切花上市時間倒算出栽植時間,同時應根據各品種生長周期安排不同品種的播種時間。

此外,利用對光照和溫度的調控亦可對其開花期作出部分調整,長日照花卉,每天光照需14小時以上,根據這一特點,可通過遮光將唐菖蒲每日能接受光的時間縮短到10小時—12小時以內,以達延遲開花的目的。此措施僅能影響到開花在一周內變化為宜,若強制性地提早或推遲自然開花期對切花品質都是不利的。

打破休眠提早開花:唐菖蒲具有休眠性,一般休眠在30天—90天,休眠中的球莖即使環境適宜也不能生長。打破休眠的方法以低溫處理較多,將其置于0攝氏度—4攝氏度條件下,冷藏30天—50天。

可打破萌發、開花。也可把其球莖浸泡在30攝氏度溫水中兩周,解除休眠;或將球莖懸掛于溫室內30天,然后在27攝氏度—32攝氏度的溫水中浸泡12小時左右,再種植。

用植物生長調節劑促其提前開花:可用800毫克/千克的矮壯素水溶液澆灌唐菖蒲球莖3次可使開花數量增多,第一次澆灌是在栽植種球后進行,第二次于種植后4周進行,最后一次澆灌在開花前25天進行,可提前5天—8天開花。

延長球莖休眠期使花期推遲:其球莖如果在一直保持低溫、干燥的環境條件下,球莖就能不斷維持休眠狀態,不會萌發生長,以達到推遲花期的目的。當需要開花時提前升高溫度,提供適宜的萌發條件,使其球莖結束休眠,如期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