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學名:Paeonia lactiflora Pall.),別名將離、離草,屬五椏果目,毛茛科芍藥屬多年生草本花卉。塊根由根頸下方生出,肉質,粗壯,呈紡錘形或長柱形,粗0.6~3.5厘米。芍藥花瓣呈倒卵形,花盤為淺杯狀,花期5~6月,一般獨開在莖的頂端或近頂端葉腋處,原種花白色,花瓣5~13枚。
園藝品種花色豐富,有白、粉、紅、紫、黃、綠、黑和復色等,花徑10~30厘米,花瓣可達上百枚。果實呈紡錘形,種子呈圓形、長圓形或尖圓形。芍藥被人們譽為“花仙”和“花相”。
且被列為“六大名花”之一,又被稱為“五月花神”,因自古就作為愛情之花,現已被尊為七夕節的代表花卉。另外,芍藥在紅樓夢中是一種重要的花,“史湘云醉眠芍藥茵”是紅樓夢中最美麗的情景之一。
生長習性:芍藥生長期光照充足,才能生長繁茂,花色艷麗;但在輕蔭下也可正常生長發育,在花期又可適當降低溫度、增加濕度,免受強烈日光的灼傷,從而延長觀賞期,但若過度蔽蔭,則會引起徒長,生長衰弱,不能開花或開花稀硫。
芍藥是長日照植物,在秋冬短日照季節分化花芽,春天長日照下開花。花蕾發育和開花,均需在長日照下進行。若日照時間過短(8~9小時),會導致花蕾發育遲緩,葉片生長加快,開花不良,甚至不能開花。
芍藥的栽培技術:芍藥栽培有觀賞栽培、藥用栽培、無土栽培、促成和抑制栽培、切花栽培等,分述于下。
用地要求:栽植地選用地勢高燥、排水良好處,要求土層深厚、疏松肥沃的砂質城土。在鹽堿較重的地段種植,需要換土;在地勢較低處種植,要筑高臺,應有充足的清潔的灌概水源。芍藥忌連作。
大田栽培一般每3~4年輪作一次,否則長勢減弱,病蟲危害嚴重。因土地局限不能按時輪作時,要于栽植前1-2個月進行保深翻。深度60~100厘米,每666.7平方米可施腐熟糞干1500~2000千克或200~250千克的餅肥,切記不可施用沒有腐熟的生肥。
栽植適期:不論播種苗還是分株苗的定植,在菏澤均為8月下旬(處暑)至9月下旬(秋分),在揚州為9月下旬(秋分)至11月上旬(立冬)。一般都結合分株進行。
栽植規格:庭園觀賞栽培株行距可用1米×1米,栽植點可呈“品字形”排列,這樣栽植可以均勻合理地利用土地,利于植株的勻稱生長,但田間操作有時不便為便于田間管理和觀察記載,常用橫豎成行的“方塊形”排列方式。
栽植穴的規格,深度約35cm,上口直徑18cm,挖坑要上窄下寬,觀賞栽培繁殖時不去粗根,藥用栽培使用去根后的催根苗(浙江東陽作法),穴裸25厘米左右。若直接用去根后的芍頭栽位,深度還可淺些。
栽植方法:穴底施以腐熟的糞干或餅肥。與底土摻勻。栽前芍藥苗用甲基托布津700倍液加甲基異柳磷1000倍液的混合液處理,以防病蟲危害。手持芍藥苗,使根疏展地放于穴中,當填土至半坑時,抖動并上提苗株,使根系與土壤結合緊密。
苗株上提高度,以芽與地面相平為準,經澆水土坑下沉,正好為適宜的栽植深度。栽植過深,芽不易萌發出土,即使出苗,生長發育也不旺盛;栽植過淺,根莖露出地面,夏季受日光曝曬,易導致死亡。
最后填土至穴滿,搗實,上堆10厘米左右的土堆,以防寒保墑,也起標志和保護作用。視土壤墑情,若土壤濕潤,栽后可不澆水,一般應栽后即灌水。
施肥:芍藥喜肥,少有過肥之害。特別是花蕾透色及孕芽時,對肥分要求更為迫切,除栽植時施用基肥外,根據芍藥不同發育時期對肥分的要求,每年可追肥3次。春天幼苗出土展葉后,可施“花肥”,目的是促使植株茁壯生長,為花蕾發育和開花補充大量肥分。
為及時補肥多用速效肥,注意要適當加大磷鉀肥的成分。開花后,大量消耗體內的養分,又要進行花芽分化和芽體發育,可施“芽肥”,此時是否有充足的肥分及時補給,直接關系到來年開花和生長的質量,仍施以速效肥。
入冬前結合越冬封士,可施“冬肥”,以長效肥為主,多用充分腐熟的堆肥、廄肥,或用腐熟的餅肥及復合肥料。 追肥施用方法有穴施、溝施和普施3種。一二年生幼苗,因根系不發達,常采用株間穴施或行間溝施的方法,穴與溝的深度約15厘米,將肥料施于其中。
用土蓋上,三年生以上的植株,多采用普施法,將肥料撒勻后,結合中耕除草,深鋤松土,使之與土壤混勻。一二年生幼苗,每666.7平方米可追施餅肥或麻醬渣(制取麻醬后的醬液)150~200千克,或糞肥1500千克,三年生以上的植株,每666.7平方米可用餅肥或麻醬渣200~250千克,或用糞肥2000~2500千克。
澆水:芍藥根系發達,入土很深,能從土壤深層吸收水分;根肉質不耐水濕,所以不需像露地草花那樣經常澆水,但過分干燥,也對生長不利,開花小而稀疏,花色不艷。
可見,適度濕潤是芍藥正常生長所必需的生態條件,因此在干早時仍需適時澆水,尤以開花前后和越冬封土前,要保證充分的灌水。降大雨時要特別注意及時排水,以免根系受害。
摘側蕾:芍藥除莖頂著生主蕾外,莖上部葉腋有3~4個側蕾,為使養分集中,頂蕾花大,在花蕾顯現后不久,摘除側蕾。為防止頂蕾受損,可先留1個側蕾,待頂蕾膨大,正常發育不成問題時,再將預留的側蕾摘去。
所以花農有“芍藥打頭(去側蕾),牡丹修腳(去腳芽)”的診語。巧妙地應用主、側蕾花期的差異,可適當延長芍藥的觀賞期,可在同一品種(側蕾可正常開花的品種)中選一部分植株,去除主蕾,留1個側蕾開花,則花期可延后數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