椴樹(Tilia tuan Szyszyl.),別名:火繩樹、家鶴兒、金桐力樹、桐麻、葉上果、葉上果根,為椴樹科、椴樹屬的植物,是中國珍貴的重點保護植物。高20米;樹皮灰色,直裂;
枝近禿凈,頂芽無毛或有微毛,葉寬卵形,聚傘花序長,無柄,萼片長圓狀披針形,果球形,花期7月。分布于北溫帶和亞熱帶。 有經濟、食用、醫用等多種價值。毛芽椴是其變種。
椴樹的形態特征:椴樹(原變種),喬木,高20米,樹皮灰色,直裂;小枝近禿凈,頂芽無毛或有微毛。葉卵圓形,長7-14厘米,寬5.5-9厘米,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單側心形或斜截形,上面無毛,下面初時有星狀茸毛,以后變禿凈,在脈腋有毛叢,干后灰色或褐綠色,側脈6-7對,邊緣上半部有疏而小的齒突;
葉柄長3-5厘米,近禿凈。聚傘花序長8-13厘米,無毛;花柄長7-9毫米;苞片狹窄倒披針形,長10-16厘米,寬1.5-2.5厘米,無柄,先端鈍,基部圓形或楔形,上面通常無毛,下面有星狀柔毛,下半部5-7厘米與花序柄合生;
萼片長圓狀披針形,長5毫米,被茸毛,內面有長茸毛;花瓣長7-8毫米;退化雄蕊長6-7毫米;雄蕊長5毫米;子房有毛,花柱長4-5毫米。果實球形,寬8-10毫米,無棱,有小突起,被星狀茸毛。花期7月。
椴樹的生態習性:椴樹適生于深厚、肥沃、濕潤的土壤,山谷、山坡均可生長。其深根性.生長速度中等,萌芽力強。椴木喜光,幼苗、幼樹較耐陰,喜溫涼濕潤氣候。常單株散生于紅松闊葉混交林內。椴木對土壤要求嚴格,喜肥、排水良好的濕潤土壤,不耐水濕沼澤地,耐寒,抗毒性強,蟲害少。
椴樹的作用用途
經濟價值:花具蜜腺,芳香,為優良蜜源樹種。枝皮纖維可制麻袋、擰繩索、制人造棉,亦可做火藥導引線,可用于編織草鞋。花可提取芳香油。葉可喂豬。椴樹的材質白而輕軟,為優良用材樹種。
其紋理纖細,是制造膠合板的主要材種,又可制作箱柜或用于木刻,還可以做木锨、蒸籠、羅圈等各種器具;林區居民大多用它來做切菜的菜板。因其細密輕軟,脹縮力小不變形,是建筑上的重要材種,素有“闊葉紅松”之稱,早年蓋房子用不起紅松,很多人家都用椴木做門窗。養蜂生產上,有些蜂箱也是椴木做的。
食用價值:椴花很小,每朵花都由五個花瓣組成,柱頭五只,中間都含有亮晶晶的密汁。椴花蜜色澤晶瑩,醇厚甘甜,結晶后凝如脂,白如雪,別有風味,素有白蜜之稱。明清以來,一直是皇家的貢品。
其比一般蜂蜜含有更多的葡萄糖、果糖、維生素、氨基酸、激素、酶及酯類,具有補血、潤肺、止咳消渴、促進細胞再生,增加食欲和止痛等多種療效,是蜂蜜中的頂級珍品,也是中國實行蜂蜜等級劃分以后唯一確定過的特等蜂蜜。
椴花茶是歐洲人經常消費的飲料。椴花茶其實是曬干的椴花,有點類似中國的菊花茶的飲用方法。椴樹每年開花的時候,滿樹結滿白色的椴花,真正被用來做茶的數量很小,因為采集椴花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椴花茶的功能和茶葉的功能不一樣,它的功能是安神,是一種喝了才好睡覺的茶。
椴樹的文化背景:椴樹是捷克的國樹。椴樹被日耳曼人敬為愛情與幸運之女神費里婭。以前中歐的很多地方每條村落中心都有一棵椴樹,椴樹下經常是聚會碰頭,信息交流或者是婚禮的地點。五月初大部分的舞蹈節都會在樹下舉行。
由于日耳曼人在椴樹下舉行集會(Thing)的傳統,這里也經常成為村法院,所以椴樹也常被稱作“法院樹”或者“法院椴樹”。與歐洲橡木相對,椴樹常被認為是女性的陰性的生物。
也是由于名字與德語“柔和”一詞“lind”音近。在日耳曼人心中,椴樹是神圣的。瑞典著名博物學家、“植物學之父”林奈(Carlvon Linné),其姓氏也是來自瑞典語的椴樹(lind)。
物種現狀: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黑龍江省森林的采伐量逐年增加。在大肆掠奪性采伐過程中,黑龍江的主要蜜源植物--椴樹也難逃此劫。筷子廠、鉛筆廠、膠合板廠等等。
大量收購椴樹木材,黑龍江省椴木年用量大約在500萬m3,照這樣的速度采下去,椴樹資源將會受到嚴重威脅。由于只砍不造不育,人為地毀掉了寶貴的財富,資源已面臨危機。
保護意義:椴樹作為中國的主要蜜源植物,為全國養蜂生產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黑龍江省林區可容納來采椴樹蜜的省內外蜂群40萬群,是中國重要的商品蜜基地之一。
每逢椴樹豐收年,一個強大的采蜜群能采到商品椴樹蜜50~100kg,全省林區在椴樹豐收時可采商品蜜1~2萬噸,所以,黑龍江省享有“國家蜜庫”之美稱。椴樹是國家的珍貴樹種之一,也是國家重要的經濟樹種之一,所以保護椴樹是非常明智的選擇和舉措。
保護措施:建議在退耕還林、綠化環境和植樹造林時,多栽種些椴樹或其他蜜粉源樹種。從椴樹采伐程度看,僅僅提出保護是不夠的,還要大面積的營造椴樹和椴樹育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