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錦雞兒為旱生落葉灌木,株高1~1.5米,俗稱檸條,在甘肅隴中、隴東黃土高原北部干旱草原和荒漠地區野生分布極為普遍。性耐寒極抗旱防風,保水固土能力極強,是甘肅治理黃土溝壑荒坡的先鋒植物。
具有飼料、燃料、肥料和紡織等多種用途。中間錦雞兒4月下旬開始生長,5月中旬開花,6月開始結果,7月上、中旬種子成熟。種子成熟后即爆裂,采種子要掌握這一規律。
形態特征:中間錦雞兒為灌木,高70~150(200)厘米,叢徑1~1.5米,多分枝,樹皮黃灰色、黃綠色或黃白色;枝條細長,幼時被絹狀柔毛。托葉宿存,硬如針刺,長4~7毫米;羽狀復葉,具小葉6~18,寬2~3毫米,先端鈍圓或銳尖,有小刺尖,長20~25毫米;
花梗長8~12毫米;常中部以上具關節,萼筒狀鐘形,長7~12毫米,密被短柔毛;花冠蝶形,黃色,旗瓣寬卵形或菱形,翼瓣與龍骨瓣長圓形;子房披針形,無毛或疏被短柔毛。莢果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頂端短漸尖,長20~25(30)毫米,寬4~6(8)毫米。
中間錦雞兒為軸根性,根系發達,垂直根2米,深者達4米;側根也較發達。發芽早,落葉遲。在鄂爾多斯地區,4月下旬開始生長,5月中旬開花,6月開始結果,7月上、中旬種子成熟。種子成熟后即爆裂,采種子要掌握這一規律。11月上旬落葉,從萌芽到落葉大約經200天左右。生長量最大是5~7月,8月生長少,9月以后停止生長。
生長習性:中間錦雞兒多生長于砂礫質土壤,在基部可聚集成風積小沙丘。耐寒、耐酷熱,抗干旱,耐貧瘠,不耐澇。輕微沙埋可促進生長、產生不定根,形成新植株。
中間錦雞兒為旱生灌木,主要生長在荒漠草原帶、干草原帶的西部地區,是這些地區的建群植物種。在鄂爾多斯高原的梁地及固定沙地上分布甚廣,常與油蒿組成灌叢草場。與小葉錦雞兒和檸條錦雞兒近似,但從生態條件及地理分布,又與后二者有顯然的區別。
抗旱力強,對水分的要求不嚴格,水分過多反而生長不良,但在種子萌發和苗期必須有一定的水分條件。根系入土深度與生境、植株年齡有密切關系。一般株叢大的中、老者,根系入土深;生境干旱,地上部分較矮,枝條稀疏,根系入土也較深。
中間錦雞兒的栽培技術:土壤與耕作中間錦雞兒在丘間低地的沙質壤土和沙漠荒灘都能種植,種植檸條以先育苗,后移栽為上,也可直接播種。育苗宜在沙質輕壤土上進行,育苗前一年,結合深耕整地施足底肥。
并進行冬灌,第二年春季搶墑播種。在黃土丘陵溝壑地區直播時,可視地形情況,于上年秋季采用水平臺、水平溝、魚鱗坑或小穴整地。水平臺、溝沿等高線開挖,距離2~3米,魚鱗坑、穴距離1~2米。
播種苗圃育苗采用條播,行距30~40厘米,由于子葉出土,頂土力差,覆土厚度以3厘米左右為宜,每畝播種量育苗10千克,直播1~1.5千克,播后鎮壓,使種子和土密接,利于種子吸水出苗。當苗高達25厘米時,即可出圃移栽。
直播在春、夏、秋季都可進行,但以春季搶墑播種或雨后搶墑播種最好。秋播時,不得遲于8月中旬,過遲不利幼苗越冬。根據陜北經驗,近年來用飛機撒種播種,效果很好。飛播后用羊群踩踏覆土,在表土疏松,緩坡地段用樹梢或其他器物拉覆土,同樣能起促進發芽出苗的作用。
移栽中間錦雞兒耐旱喜沙,移栽易活,移栽期以3月下旬到4月初,成活率最高。移栽行距為2~3米,株距1米。移栽要選擇根系發育粗狀的植株,大苗和根系過長的植株要截根截干。挖坑深度為50~60厘米,移栽前灌足水分。移栽后穴面要用干沙或干碎土覆蓋保墑。
田間管理中間錦雞兒雖然有很強的耐旱能力和頑強的生命力,但幼苗期仍需加強管理,不論是育苗地還是移栽地、直播地,都應實行封育,禁止放牧等人畜危害,保證幼苗生長。育苗地在不十分干旱的情況下也不宜多灌水。
采種中間錦雞兒種子,通常于7月中旬成熟,莢果容易自動裂開,使種子脫落地面,故種子要隨熟隨采,并在早晨帶潮進行。種子易遭蟲蛀,貯藏前用殺蟲藥拌種以防蟲蛀,在干燥通風的條件貯藏3年,發芽率仍可達63%。
中間錦雞兒的繁殖方式:中間錦雞兒種子繁殖容易,成熟落地后,遇雨一般6~7天發芽出土。地上部在幼小時生長緩慢,后期生長迅速。幼苗在第一二年都屬于營養期,此期主要生長根系,地上部分生長極為緩慢。
第三年生長迅速,開始大量分枝,形成枝葉茂密的灌叢,條件好可開花結果,但一般均要在第四年以后才開始盛花。一般每隔4~5年平茬一次,可復壯更新,從根頸萌生出多數的枝條,組成稠密的灌叢和較大的冠幅,提高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