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即梅樹的花,是薔薇科梅亞屬的植物,寒冬先葉開放,花瓣五片,有白﹑紅、粉紅等多種顏色。葉片廣卵形至卵形,是有名的觀賞植物,為南京、武漢、無錫、梅州等地市花。主要分為花梅和果梅兩類;可孤植、叢植、群植等。其具有良好的藥用價值:花蕾能開胃散郁,生津化痰,活血解毒;根研末可治黃疸。

梅花又名梅、春梅、干枝梅、酸梅、烏梅。葉片卵形或橢圓形,梅原產(chǎn)我國南方,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無論作觀賞或果樹均有許多品種。許多類型不但露地栽培供觀賞,還可以栽為盆花,制作梅。

與蘭、竹、菊并稱為“四君子”。還與松、竹并稱為“歲寒三友”。在嚴寒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梅以它的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fā)的激勵。梅花花語為“堅強 ,忠貞,高雅”。

形態(tài)特征:梅花的葉片卵形或橢圓形,長4-8厘米,寬2.5-5厘米,先端尾尖,基部寬楔形至圓形,葉邊常具小銳鋸齒,灰綠色,幼嫩時兩面被短柔毛,成長時逐漸脫落,或僅下面脈腋間具短柔毛;葉柄長1-2厘米,幼時具毛,老時脫落,常有腺體。

花單生或有時2朵同生于1芽內(nèi),直徑2-2.5厘米,香味濃,先于葉開放;花梗短,長約1-3毫米,常無毛;花萼通常紅褐色,但有些品種的花萼為綠色或綠紫色;萼筒寬鐘形,無毛或有時被短柔毛;萼片卵形或近圓形,先端圓鈍;花瓣倒卵形,白色至粉紅色;雄蕊短或稍長于花瓣;子房密被柔毛,花柱短或稍長于雄蕊。

梅花的總品種達300多種。適宜觀賞的梅花種類包括大紅梅、臺閣梅、照水梅、綠萼梅、龍游梅等品種。觀賞類梅花多為白色、粉色、紅色、紫色、淺綠色。中國西南地區(qū)12月至次年1月,華中地區(qū)2至3月,華北地區(qū)3至4月開花。初花至盛花4~7日,至終花15~20日。

梅花可分為真梅系、杏梅系、櫻李梅系等,每節(jié)1~2朵,無梗或具短梗,直徑1~3厘米,萼筒鐘狀,有短柔毛,裂片卵形;花瓣5枚,原種呈淡粉紅或白色,栽培品種則有紫、紅、彩斑至淡黃等花色;

雄蕊多數(shù)、離生,于房密被柔毛,罕為2-5(離心皮)或缺如,于房上位,花柱長。梅花屬于長壽花卉,即使是在家盆栽,也經(jīng)常可以養(yǎng)到十年以上。湖北黃梅縣有株一千六百多歲的晉朝所植梅花,至今仍吐芬芳。

生長習性:梅花喜溫暖氣候、濕潤的氣候,耐寒性不強,較耐干旱,不耐澇,壽命長,可達千年;花期對氣候變化特別敏感,梅喜空氣濕度較大,但花期忌暴雨。梅在年雨量1000mm或稍多地區(qū)可生長良好對土壤要求不嚴,較耐瘠薄。陽性樹種,喜陽光充足,通風良好。 

梅花在光照充足、通風良好條件下能較好生長,對土壤要求不嚴,耐瘠薄,耐寒,怕積水。適宜在表土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底土稍黏的濕潤土壤上生長。除杏梅系品種能耐- 25℃低溫外,一般耐-10℃低溫。耐高溫,在40℃條件下也能生長。

梅花在年平均氣溫16-23℃地區(qū)生長發(fā)育最好。對溫度非常敏感,在早春平均氣溫達- 5-7℃時開花,若遇低溫,開花期延后,若開花時遇低溫,則花期可延長。

生長期應放在陽光充足、通風良好的地方,若處在庇蔭環(huán)境,光照不足,則生長瘦弱,開花稀少。冬季不要入室過早,以11月下旬入室為宜,使花芽分化克分經(jīng)過春化階段。冬季應放在室內(nèi)向陽處,溫度保持5℃左右。

梅花的作用用途

園林用途:在園林、綠地、庭園、風景區(qū),可孤植、叢植、群植等;也可在屋前、坡上、石際、路邊自然配植。若用常綠喬木或深色建筑作背景,更可襯托出梅花玉潔冰溥清之美。

如松、竹、梅相氨基酸,蒼松是背景,修竹是客景,梅花是主景。古代強調(diào)“梅花繞屋”、“登樓觀梅”等,均是為了獲取最佳的觀賞效果。另外,梅花可布置成梅嶺、梅峰、梅園、梅溪、梅徑、梅塢等。

社會價值:梅花冰清玉潔,純貞高雅,是冬春之季觀賞的重要花卉。它可成片叢植也可作盆景和切花,以美化庭院等環(huán)境。梅子生食,可生津止渴,也可制成話梅、梅干等各式蜜餞和梅醬、梅膏等物。

果子入藥,具有解熱鎮(zhèn)咳、驅蟲止痢的功效;花、根人藥,能活血解毒,利肺化痰。另外,果及樹皮還可制作染料;樹干材質(zhì)優(yōu)良,紋理細膩,是用于手工藝雕刻的重要材料。

食用價值:梅子生食,可生津止渴,也可制成話梅、梅干等各式蜜餞和梅醬、梅膏等物。梅花果為核果,味酸,可食用,可用來做梅干、梅醬、話梅、酸梅湯、梅酒等,亦可入藥。

梅花酒在日本和韓國廣受歡迎。其味甘甜,有順氣的功能,是優(yōu)良的果酒。話梅在中國是很受歡迎的食品。話梅是將梅子與糖、鹽、甘草在一起腌制后曬干而成的。話梅還可以用來做成話梅糖等食品。

梅是我國特有的傳統(tǒng)花果,已有3000多年的應用歷史。《書經(jīng)》云:《若作和羹,爾唯鹽梅。"《禮記·內(nèi)則》載:“桃諸梅諸卵鹽”。《詩經(jīng)·周南》云:"縹有梅,其實七兮!"在《秦風·終南》、《陳風·墓門》、曹風·鸕鳩》等詩篇中,也都提到梅。

上述古書的記載說明,古時梅子是代酪作為調(diào)味品的,系祭祀、烹調(diào)和饋贈等不可或缺東西至少在2500年前的春秋時代,就已開始引種馴化野梅使之成為家梅-果梅。1975年,我國考古人員在安陽殷墟商代銅鼎中發(fā)現(xiàn)了梅核,這說明早在3200年前,梅已用作食品。

藥用價值:《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首先指出梅的藥用價值:“梅實味酸平,主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止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蝕惡肉。”梅果因加工方法不同,成品有白梅、烏梅之分。后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即記載了這種加工方法。

作白梅法:“梅子酸,核初成時摘取,夜以鹽汁漬之,晝則日曝。凡作十宿、十浸、十曝,便成矣。”作烏梅法:“亦以梅子核初成時摘取,籠盛,于突上熏之,令干即成矣。”明代著名藥物學家李時珍認為:烏梅能“斂肺澀腸,止久嗽瀉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腫涌痰,殺蟲,解魚毒、馬汗毒、硫黃毒。”

白梅則“治中風驚癇,喉痹痰厥僵仆,牙關緊閉者,取梅肉揩擦牙齦,涎出即開。又治瀉痢煩渴,霍亂吐下,下血血崩。”  由此可見梅的藥用范圍很廣。近代醫(yī)學界研究表明,梅的花蕾能開胃散郁,生津化痰,活血解毒;

根研末可治黃疸。果子入藥,具有解熱鎮(zhèn)咳、驅蟲止痢的功效;花、根入藥,能活血解毒,利肺化痰。烏梅肉具斂肺澀腸,殺蟲生津功能,并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霍亂弧菌等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梅花主含揮發(fā)油,苯甲醛、異丁香油酚、苯甲酸。烏梅主含檸檬酸、谷甾醇,成熟后含氫氰酸。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傷寒、副傷寒、痢疾、結核等桿菌及皮膚真菌均有抑制作用,且能減少豚鼠蛋白質(zhì)過敏性休克死亡的發(fā)生。

梅花的象征意義

梅的情感意思:古往今來,詩言志,詩詞中的萬物在詩人的眼中,無不著其色,蒙上了感情的面紗,這使是梅物質(zhì)而幻化為精神的,成為人感情的寄寓者。

相思的象征:“人間離別易歲時,只梅枝,勿相思。”(姜夔《江梅引》)這便是詩人對遠在它鄉(xiāng)的故人的相思,“笛聲三弄,梅心驚破”,“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有堪寄”(李清照《孤雁兒》)詩人對之夫的相思之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令人不禁垂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