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學名: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命名者及年代 :Sieb. et Zucc.,1835,別稱山萸肉、山芋肉、山于肉等,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4-10米;樹皮灰褐色;小枝細圓柱形,無毛或稀被貼生短柔毛冬芽頂生及腋生,卵形至披針形,被黃褐色短柔毛。

花黃色,核果長橢圓形,長1.2-1.7厘米,直徑5-7毫米,紅色至紫紅色;核骨質,狹長橢圓形,長約12毫米,有幾條不整齊的肋紋。花期3-4月;果期9-10月。山茱萸成熟的果實可為中藥。

用于眩暈耳鳴,腰膝酸痛,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大汗虛脫。古代常比作兄弟情義。該種(包括川鄂山茱萸)的果實稱“萸肉”,俗名棗皮,供藥用,味酸澀,性微溫,為收斂性強壯藥,有補肝腎止汗的功效。

形態特征:山茱萸的葉對生,紙質,卵狀披針形或卵狀橢圓 形,長5.5-10厘米,寬2.5-4.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于圓形,全緣,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淺綠色。

稀被白色貼生短柔毛,脈腋密生淡褐色叢毛,中脈在上面明顯,下面凸起,近于無毛,側脈6-7對,弓形內彎;葉柄細圓柱形,長0.6-1.2厘米,上面有淺溝,下面圓形,稍被貼生疏柔毛。

山茱萸為傘形花序生于枝側,有總苞片4,卵形,厚紙質至革質,長約8毫米,帶紫色,兩側略被短柔毛,開花后脫落;總花梗粗壯,長約2毫米,微被灰色短柔毛; 花小,兩性,先葉開放;花萼裂片4,闊三角形,與花盤等長或稍長,長約0.6毫米,無毛;

花瓣4,舌狀披針形,長3.3毫米,黃色,向外反卷;雄蕊4,與花瓣互生,長1.8毫米,花絲鉆形,花藥橢圓形,2室;花盤墊狀,無毛;子房下位,花托倒卵形,長約1毫米,密被貼生疏柔毛,花柱圓柱形,長1.5毫米,柱頭截形;花梗纖細,長0.5-1厘米,密被疏柔毛。

生長習性:山茱萸為暖溫帶陽性樹種,生長適溫為20~30℃,超過35℃則生長不良。抗寒性強,可耐短暫的-18℃低溫,生長良好,山茱萸較耐陰但又喜充足的光照,通常在山坡中下部地段。

陰坡、陽坡、谷地以及河兩岸等地均生長良好,一般分布在海拔400~1800m的區域,其中600~1300m比較適宜。山茱萸宜栽于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肥沃的沙壤土中。黏土要混入適量河沙,增加排水及透氣性能。

山茱萸的繁殖方式

育地選擇:育苗地要選擇肥沃深厚、地勢比較平整、土質疏松、背風向陽、有水澆條件的地方,以保證能隨時灌水。播種前,育苗地一定要深耕細耙,整平、整細,保證疏松、細碎、平整、無樹根、無石塊瓦片,翻耕深度在20cm以上,重要的是結合深耕施入漚制好的農家肥。

種子采摘:選生長健壯、處于結果盛期、無大小年的優良母樹。于9-10月采摘完全成熟、粒大飽滿、無病蟲害、無損傷、色深紅的果實。將采摘的果實除去果肉。

種子處理:種子處理好壞直接關系到出苗率,非常關鍵。先將種子放到5%堿水中,用手搓5min,然后加開水燙,邊倒開水邊攪拌,直到開水將種子浸沒為止。待水稍涼,再用手搓5min,用冷水泡24h后,再將種子撈出攤在水泥地上曬8h。

如此反復最少3d,待有90%種殼有裂口,用濕沙與種子按4:1混合后沙藏即可。經常噴水保濕,勤檢查,以防種子發生霉爛,第2年春開坑取種即可播種。這種處理辦法適合春播時采用。如果選擇秋播只需用不低于70℃的溫水將種子浸泡3d后即可播種(注意待水涼透后要及時更換熱水),下種后用薄膜覆蓋催芽。 

播種:春播育苗在春分前后進行,將頭年秋天沙藏的種子挖出播種,播前在畦上按30cm行距,開深5cm左右的淺溝,將種子均勻撒人溝內,覆土3~4cm,保持土壤濕潤,40~50d可出苗。用種量90~150kg/hm2。 

壓條繁殖:秋季收果后或大地解凍芽萌動前,將近地面二、三年生枝條彎曲至地面,在近地面處將切至木質部1/3枝條埋入巳施腐熱廄肥的土中,上覆15厘米砂壤土,枝條先端露出地面。勤澆水,壓條第二年冬或第三年春將已長根的壓條割斷與母株連接部分,將有根苗另地定植。

扦插繁殖:于5月中、下旬,在優良母株上剪取枝條,將木質化的枝條剪成長15-20cm的扦條,枝條上部保留2~4片葉,插入腐殖土和細砂混勻所做的苗床,行株距為20厘米×8厘米、深12~16厘米,覆土12~16厘米,壓實。

澆足水,蓋農用薄膜,保持氣溫26~30℃,相對濕度60%~80%,上部搭蔭棚,透光度25%,6月中旬透光度調至10%避免強光照射。越冬前撤蔭棚,澆足水。次年適當松土拔草,加強水肥管理,深秋冬初或翌年早春起苗定植。 

嫁接繁殖:山茱萸實生苗繁育難度大,繁育出的小苗定植后10年以上才能結果,而嫁接苗2~3年便可開花結果。采用嫁接苗可使山茱萸早結果,早獲益。

砧木選擇:砧木宜采用自身良種實生苗。接穗:選擇接穗要從產量高、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優質母樹上取用。采集接穗時要從樹冠外圍采集發育充實、芽體飽滿的一年生枝條。

嫁接時間:早春砧木開始發芽。在接穗芽剛萌動時(3月中下旬左右)用插皮接;7月中旬至8月中旬,砧木樹皮容易剝離、接穗芽飽滿時進行芽接。

嫁接方法

插皮接:首先選樹皮光滑平整且接近地面5-10cm的部位截斷砧木上梢部,削平截口,在迎風面一側用嫁接刀從上向下切一刀,長約3cm,深達木質部,再用刀將接口的皮層撬開一裂縫:然后將接穗截成15cm長。

在主芽背面下側削一片長3~5cm的斜切面,過髓心,在削面兩側輕輕刮2刀露出形成層即可,把削好的接穗含入口中,保濕待用。接下來將接穗斜面靠里,尖端對著切縫。

用手按緊砧木切口將接穗慢慢插入,再用嫁接刀輕敲接口,使其緊固,削面稍露出接口為宜;最后用塑料薄膜綁好接口。嫁接后及時抹除砧木上萌生的嫩芽。當接穗苗長到高50cm時,將綁縛的塑料膜用小刀劃開。

芽接:首先選成熟、健壯的接穗在上邊取長2cm、寬1.5cm的芽。將砧木剪去頂梢,在距地面5~10cm光滑部位用刀刻取與芽塊大小相同的樹皮。將待接芽塊嵌入砧木取皮部位。

然后用塑料膜綁嚴,但要露出接芽。嫁接7~10d后,接口愈合,可解開綁帶,在芽上方5cm處將主干截去。嫁接后,要及時抹去砧木上的萌芽,以促進苗木生長。

山茱萸的文化背景

傳說故事:山茱萸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神農本草經》中。在民間,關于山茱萸的名稱由來還有一段傳說。相傳戰國時期趙王有頸椎病,頸痛難忍,一位姓朱的御醫用一種干果煎湯給趙王內服用,很快使趙王解除病痛。

而后趙王問朱御醫用了什么靈丹妙藥,朱御醫回答是山萸果,如若堅持服用,不但可治愈頸椎疼痛,還可安神健腦、清熱明目。趙王聽后大喜,令人大種山萸。為了表彰朱御醫的功績,就將山萸更名為山朱萸,后來人們將山朱萸寫成現在的山茱萸,并逐漸流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