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三七是落葵薯(學名:Anredera cordifolia)別稱,又稱川七、藤子三七,小年藥,土三七,藤七,馬德拉藤,洋落葵,部分地區民間亦稱其為“云南白藥葉子”,但實際上云南白藥里的三七并非本植物。

而是五加科植物三七,相差甚遠。藤三七為落葵科落葵薯屬的植物,分布在南美熱帶地區以及中國大陸的云南、福建、浙江、四川、廣東、江蘇、北京等地,目前已由人工引種栽培。

藤三七為多年生宿根稍帶木質的纏繞藤本,光滑無毛。一年的新梢可長達4~5米以上,莖圓形,嫩莖綠色,老熟莖變成棕褐色,葉互生,肉質肥厚,葉片心臟形,光滑無毛,有短柄。

在中國很多地區均有種植,尤其在南方地區種植較多。其栽培容易,病蟲害發生少且營養高、口味好,含有豐富的Va和Vc。具有滋補壯腰膝、活血及消腫化淤的作用;味微苦,性溫,有活血補血之功能,可用于補腎強腰,散瘀消腫。

主治腰膝痹痛,病后體弱,跌打損傷,骨折。能夠滋補、壯腰膝、消散痰、活血、健胃保肝,促進骨骼生長。藤三七的葉片、珠芽均可食用,具有全面的營養成分和特殊的功效成分。尤其是鐵的含量較高,每100克葉片中含鐵2毫克左右。

形態特征:藤三七為總狀花序腋生或頂生,單一或疏生2~4個分枝,花序軸長10~30cm,花數十朵至200余朵;花梗長2~4mm,基都有一披針形、先端銳尖的苞葉;花基合生呈杯狀的苞片2,其上有與其交互對生的寬卵形或橢圓形小苞片2枚,較花被片短;

花被片卵形或橢圓形,長約3mm,寬約2mm,白色;雄蕊比花被長,花絲基部寬而略聯合,在蕾中時外折;子房近球形,上位,花柱上部3裂,柱頭乳頭狀。花芳香,開后變黑褐色,久不脫落。花雖兩性,但通常不孕。果未見。花期6、7月起可開放半年。藤三七的花期6-10月。

生長習性:藤三七較性喜濕潤,耐旱,耐濕,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強,根系分布較淺,多分布在10厘米以內的土層。根系好氣性較強,在莖蔓分枝處易發生氣生根,因此,以選擇通氣性良好的沙壤土栽培為宜。

藤三七喜溫暖氣候,生長適溫為17~25℃,在華南地區可終年生長,其耐寒能力較強,能忍耐0℃以上的低溫,但霜凍會受害,在-2℃以下的氣溫地上部分會凍死,但翌年地下部塊莖或珠芽可萌發出新株。

在35℃以上的高溫下,病害嚴重,生長不良。在炎熱的夏季,藤三七生長緩慢,葉片小,產量低,品質差。生產實踐表明,在水源充足、有遮光的條件下,植株能順利越夏。藤三七對光照要求較弱,耐陰,在遮光率為45%左右的遮陰棚中生長良好。

藤三七的栽培技術:藤三七在春、秋、冬三季都可以栽培,保護地露地均可以種植,以春、秋兩季栽培長勢最好。藤三七是蔓生蔬菜,以采摘嫩梢和葉片食用。以采摘葉片為主的,最好采用搭架或吊蔓栽培的方法,也可采用地爬栽培的方法。

藤三七莖節上易生根,爬地栽培有利于植株吸收土壤的養份,莖葉生長迅速,采收也較方便。但不足的是爬地栽培前期由于植株著地,葉片上容易附著沙土及其它污物,影響葉片的品質,在后期不能中耕。

不利于補充有機肥,需要通過整枝、修剪等措施來加強田間管理。以采摘嫩梢為主的,應采取搭架栽培的方法,當苗高30~40cm時及時搭架使其攀援,同時進行修剪,促使側芽快速萌發。

繁殖方法:藤三七繁殖的方法有兩種,分別是莖蔓扦插法和珠芽繁殖法(于成長植株的葉腋,摘取珠芽或莖基部的珠芽團,如用珠芽團則需剝離成單個珠芽,直接種于本圃,或利用育苗盆育苗,約3周左右,即成苗),生產中主要采取莖蔓扦插法,這里主要莖蔓扦插的方法:

苗床準備:在溫室內準備好苗床,苗床的長度為5~6m,寬度為1.2~1.5m,營養土的配方采用2/3的食用菌下料和1/3的園田土,攪拌均勻,加入適量干雞糞,撒在苗床上,用耙子耙細整平,營養土厚度一般為10cm左右最為適宜。

扦插:剪取1年以上生的藤三七莖蔓枝條,枝長15cm左右,要有2~3個節位,以保證發芽率。順著葉片的生長方向插入土中4~5cm深,保持適當的間隔,便于發根生長,一次澆透水,不需要補澆第二遍水。最好用竹片在苗床的兩側插出拱棚,要用力插深些使竹片牢固,用塑料布扣棚,周邊用土封嚴有利于藤三七的成活。

苗期管理:扦插后的日常管理非常重要,在1~7天內,白天的溫度應控制在25~30℃,夜間也不能低于10℃,7天后白天溫度應保持22~25℃,夜間控制在6~8℃;扦插后的3天內應適當遮光,第4天后再逐漸撤去遮陽物,以利于植物正常的成活。7天后再進行適當的通風煉苗,為以后的定植作好準備。

育苗定植:種植藤三七宜選擇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施足腐熟有機肥,畝施2000~3000千克,以1.7米包溝起畦,株行距17厘米×20厘米,畝植5000~5500株。適當密植有利于提高前期產量,定植后應澆足定根水。

以莖蔓、珠芽或塊莖直接種植:在春、秋、冬三季,莖蔓扦插成活率高,珠芽或塊莖繁殖的成活率更高,因此可在成株中剪取有氣生根的分生節、珠芽或塊莖,按種植規格直接種植于大田。在炎熱的夏季,莖蔓扦插成活率低,可以珠芽或塊莖直接種植,但珠芽或塊莖直接種植的苗期較長。

田間管理

水分管理:藤三七長勢強,葉片肉厚,生長期間水分蒸發量大,雖然藤三七比較耐干旱,但是為了獲得高產優質的產品,需要吸收較多的水分,特別是在高溫季節,應及時澆水,宜經常保持土壤濕潤。在多雨季節,則應注意排水,防止土壤積水,以免根系受害。

肥料管理:藤三七除了栽培時施足底肥外,生長要求有充足的氮肥和適量的磷鉀肥供應。一般每采摘一兩次后要穴施一次腐熟細碎的農家肥,每畝用量在300~500公斤,也可追施經過高溫消毒的膨化雞糞每畝200公斤左右,還要隨時拔除雜草和中耕松土,以增加土壤的透氣性。

植株調藤三七分枝性強,莖蔓交疊,生長繁茂,在生產中需通過整枝、修剪、摘心等措施來控制植株的生長和發育。具體采取何種措施應根據植株生長勢、栽培方式、定植密度、氣候條件等而定。

采用爬地栽培的,在蔓長30~40cm時摘除植株生長點,可促發粗壯的新梢、增大增厚葉片、促進葉腋新梢的萌發。以后隨著莖蔓的伸長再摘除其生長點。入秋后地上部的老莖蔓剪。

用有機肥拌土進行培肥培土,以利于植株復壯。采用搭架栽培的,秋季植會出現花序,要及時摘除這些嫩梢,以控制花序的發生。整枝、摘心及除花序可促使葉片肥厚柔嫩、新梢粗壯,達到提高產量和品質的目的。

適時采收:藤三七一次種植,多年收獲,通常以采收嫩梢或成長葉片為產品。嫩梢產品通常在莖蔓伸長到一定程度時摘取(嫩梢長12~15cm);葉片產品則是采摘厚大、成熟、無病蟲的葉片。適時采收能促進葉片增大、增厚,是提高產量與品質的有效途徑,同時也便于田間管理。

一般藤三七定植后30多天即可隨時采收。2個月后進入盛產期,平均每株每月可采摘葉片300~400個,采收期約6個月。大面積栽培時清晨采摘為好,較耐貯運。鮮葉片采收后用保鮮膜包裹,存于5℃的溫度下,能保存7~10天。藤三七如果栽培管理得當,四季均可采收,每畝年產量可達3000~4000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