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紫薇,高7-25m。樹皮灰色,平滑。陽性植物。需強光。耐熱、不耐寒、耐旱、耐堿、耐風、耐半蔭、耐剪、抗污染、大樹較難移植。大葉紫薇喜高溫濕潤氣候,栽培在全日照或半日照之地均能適應,對土壤選擇不嚴,抗風,耐寒,耐干旱和耐瘠薄。
形態特征:大葉紫薇的葉互生或近對生;葉柄長8-10mm,粗壯;葉片革質,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稀披針形,長10-25cm,寬6-12cm,先端鈍形或短尖,基部闊楔形至圓形,兩面均無毛;側脈7-17對,在葉緣糨拱連接。
大葉紫薇的花淡紅色或紫色,直徑5cm;頂生圓錐花序長15-25cm,排成分塔形;花梗長1-1.5cm,密生黃褐色氈絨毛;花萼有12條縱棱或縱槽,生糠秕狀毛,長約13mm,裂片三角形。
反曲,內面無毛,除屬體鱗往大辯論;花瓣6,近圓形或倒卵形,長2.5-3.5cm,幾不皺縮,有短爪,長約5mm;雄蕊多數,多達100-200,著生于萼管中下部;子房球形,4-6室,無毛,花柱長2-3cm,比雄蕊長。大葉紫薇的花期5-7月。大葉紫薇的果期10-11月。
大葉紫薇的栽培技術
繁殖方法:大葉紫薇可采用播種、扦插、高枝壓條均可。于春季新葉萌發前取枝扦插,成活率甚高。生物學特性喜高溫、怕嚴寒,月平均溫度在25℃以上生長迅速。以土層深厚、質地疏松而肥沃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用扦插繁殖。在春季剪取未萌芽的二年生健壯枝條,截成長20-25cm,按行株距30cm×cm,斜插入土中,插穗的深度為2/3,壓實后澆水,蓋上薄膜,長出葉片和生根后,膛漸去掉薄膜。培育1年,移苗定植,按行株距300cm×300cm開坑,每坑栽1株。
此外,引種繁殖多采用種子播各,于春季播種育苗。田間管理定植后,每年中耕除草3-4次,春季施1次人糞尿或尿素,夏季施1次過磷酸鈣或復合肥,冬季施1次廄肥或草木灰。每次施肥后進行培土。冬季進行修剪。
播種繁殖:播種可以得到大量健壯而整齊的苗木。秋末采集當年成熟的種子,干藏。翌年2~3月條播,4月可出苗。幼苗宜稍遮蔭,保持土壤濕潤,適當追施化肥,當年7~8月即可開花。如果不上盆銷售,應及時摘除花蕾,以積蓄養分,促壯苗木,以利于下年開花。
養護管理:大葉紫薇耐旱,怕澇,每年可于春季萌動前和秋季落葉后澆一次返青水和凍水,平時如不過于干旱,則不用澆水,一般在春旱時澆l~3次水,雨季要做好排澇工作,防止水大爛根。秋天不宜澆水。
可在每年冬季落葉后和春季萌動前施肥,如施用人糞尿或麻醬渣則更好,可使植株來年生長旺盛,花大色艷。為了使紫薇花繁葉茂,在休眠期應對其整形修剪。因紫薇花序著生在當年新枝的頂端。
因此在修剪時要對一年生枝進行重剪回縮,使養分集中,發枝健壯,要將徒長枝、干枯枝、下垂枝、病蟲枝、纖細枝和內生枝剪掉,幼樹期還應及時將植株主干下部的側生枝剪去,以使主干上部能得到充足的養分,形成良好的樹冠。
多開花技術:大葉紫薇(大花紫薇)是熱帶、亞熱帶的中型落葉喬木,生長速度快,生命力強、長勢旺盛,耐熱、不耐寒,耐旱、耐堿、耐風、耐剪,抗污染,大樹較難移植。葉厚大而濃密,花大花多而艷麗。是遮蔭觀花的良種,是路樹、公共綠地和庭園綠化美化首選良種之一。
我的住房附近有兩棵大葉紫薇,枝繁葉茂。但一年只開花一次(1個月左右),結出像龍眼果那樣的串串果實壓彎了枝條。果子既不能吃又不好看,成熟后的顏色是灰黑色的,尤其果殼開裂撒種后,外殼還長期掛在果枝上,有礙美觀并影響樹木的生長。
為讓它一年多次開花,我們從2004年開始試驗,當每一個花枝的幾十個、上百個花苞先后開花完畢,即刻把那個花枝剪去。結果先剪的就先萌發新枝,后剪的依次跟上。經過一個多月的生長,新花枝出現了,再經半個來月的發育,花苞綻放,開花的數量和質量不亞于第一次。
第二次開花后按上述方法處理,結果都萌發了新枝,但只有先前的部分新枝開了花,后面的可能受到營養和季節氣候的影響而沒有開,但也為下年度提早開花打下了基礎。另一棵不做試驗、留作對比,仍然開花后就果實累累了。
2005年進行同樣試驗,都取得了成功。由于上一年打好了基礎,第一次花比上一年早半個月左右,葉茂花繁。第二次花于8月中旬就接連不斷地開,開花的數量、質量也不亞于第一次。
一般的花枝都有70~80個花苞、多者100多個。花的直徑5~7厘米,6個紫紅色的花瓣、金黃色的大花心,非常艷麗。第三次花有可能比去年的好,因為整個花期都前移了,這對開花的環境是有利的。
另一棵對比樹仍然如故。此法簡便高效,因為它符合良性循環的規律。剪下的花枝和幼果還可返回做有機肥,剪下后光合作用產生的營養主要集中到開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