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女花又稱上關花,失傳的中國名花,屬木蘭科灌木或喬木,為珍貴的觀賞花木。產于我國西南部山區,由于濫伐森林和過度采剝樹皮,資源破壞嚴重,生境惡化,天然更新能力弱,成年植株絕無僅有,是國家級保護瀕危珍稀植物。
龍女花在每年農歷三月開花,花與葉同時開放、下垂,花為乳白色,花大美麗,芳香。雌蕊突出,雄蕊深紫色。龍女花樹皮稱“姜樸”,為厚樸的代用品。是一味功效確切、治療作用可靠的燥濕、化痰、下氣平喘、開胃消積、止痛的不可多得的常用中藥,有著其他藥品不可替代的作用。
形態特征:龍女花為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樹皮有明顯的皮孔,當年生枝紫紅色。葉橢圓狀卵形或長圓狀卵形,葉長8㎝左右,寬4㎝左右,有光澤;上面沿中脈和側脈被灰黃色柔毛,下面密被銀灰色平伏長柔毛。
每年農歷三月開花,花與葉同時開放、下垂,花為乳白色,其花大美麗,雌蕊突出,雄蕊深紫色,花瓣平年開12瓣,潤年開13瓣,花瓣因年而自然增減,十分神奇,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龍女花為珍貴的觀賞花木,產于中國西北部、西部至哀牢山,生于海拔2700-3500米的針闊葉混交林中,屬國家三級保護植物。經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花卉工作者長達15年的不懈努力,失傳民間數百年的大理名花—龍女花,結束了只聞其名,不見其花的歷史局面,第一批龍女花活體標本苗已成功育出,龍女花將重現大理。
生長習性:龍女花為亞熱帶樹種,性喜光。但幼樹頗能耐陰,喜溫暖濕潤氣 候,有一定耐旱能力,能經受短期-19X低溫而葉片無顯著凍 傷,但若長時間的-12X低溫下,則葉片受凍。
龍女花為喜肥沃深厚、濕 潤而排水良好的酸性或中性土壤,在干燥、石灰質、堿性土及排 水不良之粘土上生長不良。對煙塵及二氧化硫氣體有一定的 抗性。龍女花生于海拔1800-2000米的雜林中。
龍女花的作用用途
觀賞價值:龍女花花瓣乳白,平年開十二瓣,閏年開十三瓣,雌蕊如龍須狀突起,晶瑩剔透;雄蕊深紫與雪白花瓣相映襯美不勝收,花香清甜,蜜味誘人。賞葉則“葉長二寸半,闊半之,綠潤有光”。
賞花則“婷婷艷如許”、“濃香熏素艷”、“蕊大而香”。隨著第一批龍女花活體標本苗的成功育出,繼蘭花、茶花之后,大理又一特色花卉必將引爆新一輪綠色財富升級。
作用用途:神秘的蒼山龍女花被大理花卉工作者巧手接種下山,經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專家鑒定,結束了該種屬指鹿為馬的亂象時代,大理白族自治州花卉協會龍女花課題研究組深入研究后對龍女花作出了“藥用價值高,文化含量高,觀賞價值高”的“三高”結論。
園林用途:龍女花樹姿端正雄偉,四季常青,綠陰濃密,花芳香馥郁。龍女花在庭園、公園、游園都可作觀賞應用。大樹孤植于草坪邊緣或列植于通道兩邊甚為相宜,中小型者可群植于花壇之上,成為純林小園,植于古建筑及西式建筑旁為協調。
藥用價值:龍女花,樹皮稱“姜樸”,為厚樸的代用品。是一味功效確切、治療作用可靠的燥濕、化痰、下氣平喘、開胃消積、止痛的不可多得的常用中藥,有著其他藥品不可替代的作用。
龍女花的文化背景
保護措施:為了名花再現園林,彌補歷史上“只聞其名,不見其花”的缺憾。大理州花卉協會成立后,當地黨和政府有關部門責成當時的花協負責人李春榮尋護此花的下落。從1992年以來,李春榮聯系花協年過花甲的資深會員,拜訪點蒼山感通寺僧人寒臨大師。
春末夏初花開時節,幾次攀巖過箐上點蒼山尋找“龍女花”,終于在海拔3800米處的峰谷上發現了一棵唯一的“龍女花”樹,拍照了樹貌花容。1998年夏天,大理州花協會員采取了多種辦法,對“龍女花”樹進行嫁接,扦插、引植,未能取得成功。
大理州花協在新任會長陳剛舉的領導下,成立了“大理州花會協會龍女花課題研究組,”隨著花界新秀張金榮的加入,課題組研究力度加大,從《龍女花文史資料選編》的搜集整理到龍女花活體標本苗的育成,張金榮在龍女花的保護開發研究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已成功培育出了龍女花第一批活體標本苗360余株。
植物文化:史料載,明朝初,大理蕩山寺今感通寺高僧無極和尚策馬送龍女花給明太祖朱元璋,馬嘶花放,轟動京城,朱元璋大喜,賜詩給無極。此花一時傳為國中名花,后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