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茉莉,學名:hamelia patens,別名:醉嬌花、希美麗、希美莉。茜草科長隔木屬植物。希茉莉為多年生常綠灌木。植株高2~3米,分枝能力強,樹冠廣圓形;莖粗壯,紅色至黑褐色。

希茉莉的葉四枚輪生,長披針形,長15~17厘米,寬5~6厘米,紙質,腹面深綠色,背面灰綠色,葉面較粗糙,全緣;幼枝、幼葉及花梗被短柔毛,淡紫紅色。希茉莉為聚傘圓錐花序,頂生,管狀花長2.5厘米,橘紅色。希茉莉的花期幾乎全年,或花期5—10月。全株具白色乳汁。

生長習性:希茉莉性喜高溫、高濕、陽光充足的氣候條件,喜土層深厚、肥沃的酸性土壤,耐蔭蔽,耐干旱,忌瘠薄,畏寒冷,生長適溫為18~30℃。

希茉莉的栽培技術

生長溫度:希茉莉喜歡高濕、高溫、陽光充足的氣候條件,生長適溫為15℃ 至30℃,不耐寒,冬季溫度最好保持在8℃以上。

土壤要求:希茉莉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保水性、排水性良好的微酸性肥沃沙質壤土為佳,在長期積水的土壤中生長不良。希茉莉適應性非常強,生長速度很快,管理粗放。

植株修剪:希茉莉的植株耐修剪,萌梢力強,可根據園林需要隨時進行修剪。每年的春初或秋未可重剪,以促發新梢,有利于開花。由于希茉莉花期較長,營養消耗較多,因此在生長季可對希茉莉追施2至3次磷、鉀復合肥,以恢復樹的優勢。

扦插繁殖:希茉莉以扦插繁殖為主,在南方全年都可以進行。插穗宜選用半木質化的枝條,希茉莉長10至15厘米,基質可用泥炭土或河沙等。因為希茉莉生長非常快,便于修剪,觀賞價值非常高,所以,在南方園林綠化中應用廣泛,為極佳的園林配植樹種。

希茉莉的病害防治

煤污病:主要侵染葉片,發病初期呈點片煤煙狀,以后逐漸擴大連接成片,重者可覆蓋整個葉片,常出現薄片狀,會開裂、剝落。此病系多種煤污菌侵染所致,這些病菌主要寄生在蚜蟲、介殼蟲等排泄物和分泌物上。在高溫、高濕和通風不良的情況下極易發生此病。

防治方法:及時殺滅蚜蟲、介殼蟲;及時修剪,加強通風透光;如發生可噴灑0.3%波美度石硫合劑,每15天一次,或在發病初期噴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顆粒800倍液,每隔7~10天一次,連續噴2~3次可有效防治。

葉斑病:病斑初為黃褐色,周圍有黃綠色暈圈,后擴展成近圓形或不規則的病斑,邊緣暗褐色,到了后期,病斑上出現黑色小點粒。防治方法:發病初期可用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進行防治,每隔7~10天噴一次,嚴重時按照實際經驗,在第3~4天再噴一次,之后隔7天噴一次,連續3~4次,防治效果好。

褐斑病:主要危害葉片、葉芽和花蕾。病菌多從葉片和苞片邊緣侵入,初期病斑呈黃褐色,在擴大過程中顏色逐漸轉深,最后為赤褐色的不規則形大斑,花芽的苞片色較淺。

病斑內緣有深褐色的隆起線,與健部界限明顯。后期病斑表面散生許多清晰的灰暗色小粒點。嚴重受害的葉片、花蕾脫落。防治方法:發病初期,可用百菌清600~800倍液噴灑,每隔7~10天一次,連續噴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