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葉杜英是長芒杜英(學名:Elaeocarpus apiculatus Masters .)的習用名,現多稱為毛果杜英。杜英科、杜英屬喬木,樹皮灰色;小枝粗壯,被灰褐色柔毛,有多數圓形的葉柄遺留斑痕,干后皺縮多直條紋。葉聚生于枝頂,革質,倒卵狀披針形核果橢圓形,長3-3.5厘米,有褐色茸毛。
尖葉杜英產于中國云南南部、廣東和海南。見于低海拔的山谷。中南半島及馬來西亞也有分布。成年樹樹干基部的板根十分壯觀。開花潔白如貝,芳香。盛夏后碩果累累。是優良的木本花卉、園林風景樹和行道樹。花期8-9月,果實在冬季成熟。
形態特征:尖葉杜英的總狀花序生于枝頂葉腋內,長4-7厘米,有花5-14朵,花序軸被褐色柔毛;花柄長8-10毫米,花長1.5厘米,直徑1-2厘米;花芽披針形,長1.2厘米;萼片6片,狹窄披針形,長1.4厘米,寬1.5-2毫米,外面被褐色柔毛;
花瓣倒披針形,長1.3厘米,內外兩面被銀灰色長毛,先端7-8裂,裂片長3-4毫米;雄蕊45-50枚,長1厘米,花絲長2毫米,花藥長4毫米,頂端有長達3-4毫米的芒刺;花盤5裂,不明顯分開,有淺裂;子房被毛,3室,花柱長9毫米,有毛。
生長習性:尖葉杜英為暖地樹種,較速生,喜溫暖濕潤環境,適生于酸性的黃壤,但要求排水良好,其根系發達,萌芽力強。見于低海拔的山谷。尖葉杜英原產海南、云南、廣東,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其根系發達,萌芽力強,生長快速,喜溫暖濕潤環境,常生于雨林山地中。產于云南南部、廣東和海南。中南半島及馬來西亞也有分布。
尖葉杜英的繁殖方式
扦插繁殖:尖葉杜英常于春末秋初用當年生的枝條進行嫩枝扦插,或于早春用去上一年生的枝條進行老枝扦插。扦插基質:就是用來扦插的營養土或河砂、泥碳土等材料。
家庭扦插限于條件很難弄到理想的扦插基質,建議使用已經配制好并且消過毒的扦插基質;用中粗河砂也行,但在使用前要用清水沖洗幾次。海砂及鹽堿地區的河砂不要使用,它們不適合花卉植物的生長。
扦插枝條的選擇:進行嫩枝扦插時,在春末至早秋植株生長旺盛時,選用當年生粗壯枝條作為插穗。把枝條剪下后,選取壯實的部位,剪成5~15公分長的一段,每段要帶3個以上的葉節。
剪取插穗時需要注意的是,上面的剪口在最上一個葉節的上方大約1公分處平剪,下面的剪口在最下面的葉節下方大約為0.5公分處斜剪,上下剪口都要平整(刀要鋒利)。進行硬枝扦插時,在早春氣溫回升后,選取去上一年的健壯枝條做插穗。每段插穗通常保留3~4個節,剪取的方法同嫩枝扦插。
扦插后的管理
溫度:插穗生根的最適溫度為20℃~30℃,低于20℃,插穗生根困難、緩慢;高于30℃,插穗的上、下兩個剪口容易受到病菌侵染而腐爛,并且溫度越高,腐爛的比例越大。扦插后遇到低溫時,保溫的措施主要是用薄膜把用來扦插的花盆或容器包起來;
扦插后溫度太高溫時,降溫的措施主要是給插穗遮蔭,要遮去陽光的50~80%,同時,給插穗進行噴霧,每天3~5次,晴天溫度較高噴的次數也較多,陰雨天溫度較低溫度較大,噴的次數則少或不噴。
濕度:扦插后必須保持空氣的相對濕度在75~85%。插穗生根的基本要求是,在插穗未生根之前,一定要保證插穗鮮嫩能進行光合作用以制造生根物質。但沒有生根的插穗是無法吸收足夠的水分來維持其體內的水分平衡的。
因此,必須通過噴霧來減少插穗的水分蒸發:在有遮蔭的條件下,給插穗進行噴霧,每天3~5次,晴天溫度越高噴的次數越多,陰雨天溫度越低噴的次數則少或不噴。但過度地噴霧,插穗容易被病菌侵染而腐爛,因為很多種類的病菌就存在于水中。
光照:扦插繁殖離不開陽光的照射,因為插穗還要繼續進行光合作用制造養分和生根的物質來供給其生根的需要。但是,光照越強,則插穗體內的溫度越高,插穗的蒸騰作用越旺盛。
消耗的水分越多,不利于插穗的成活。因此,在扦插后必須把陽光遮掉50~80%,待根系長出后,再逐步移去遮光網:晴天時每天下午4:00除下遮光網,第二天上午9:00前蓋上遮光網。
移栽:小苗移栽時,先挖好種植穴,在種植穴底部撒上一層有機肥料作為底肥(基肥),厚度約為4~6公分,再覆上一層土并放入苗木,以把肥料與根系分開,避免燒根。放入苗木后,回填1/3深的土壤。
把根系覆蓋住、扶正苗木、踩緊;回填土壤到穴口,用腳把土壤踩實,澆透水;澆水后如果土壤有下沉現象,再添加土壤;最后用小竹桿把苗木綁扎牢固,不使其隨風搖擺,以利新根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