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雞蛋花(PlumeriarubraLinn),夾竹桃科雞蛋花屬植物,原產于南美洲,現廣植于亞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國南部有栽培,常見于公園,植物園栽培觀賞。
紅雞蛋花屬于夾竹桃科雞蛋花屬。小喬木,高達5米,枝條肥厚肉質,全株有乳汁。原產美洲熱帶地區;我國南部有栽培,但數量較少。紅雞蛋花花期3-9月,果期栽培極少結果,一般為7-12月。
形態特征:紅雞蛋花葉厚紙質,長圓狀倒披針形,頂端急尖,基部狹楔形,長14-30厘米,寬6-8厘米,葉面深綠色;中脈凹陷,側脈扁平,葉背淺綠色,中脈稍凸起,側脈扁平,僅葉背中脈邊緣被柔毛,側脈每邊30-40條,近水平橫出,未達葉緣網結;
葉柄長4-7厘米,被短柔毛。聚傘花序頂生,長22-32厘米,直徑10-15厘米,總花梗三歧,長13-28厘米,肉質,被老時逐漸脫落的短柔毛;花梗被短柔毛或毛脫落,長約2厘米;花萼裂片小,闊卵形,頂端圓,不張開而壓緊花冠筒;
花冠深紅色,花冠筒圓筒形,長1.5-1.7厘米,直徑約3毫米;花冠裂片狹倒卵圓形或橢圓形,比花冠筒長,長3.5-4.5厘米,寬1.5-1.8厘米;雄蕊著生在花冠筒基部,花絲短,花藥內藏;心皮2,離生;每心皮有胚珠多顆。
蓇葖雙生,廣歧,長圓形,頂端急尖,長約20厘米,淡綠色;種子長圓形,扁平,長約1.5厘米,寬7-9毫米,淺棕色,頂端具長圓形膜質的翅,翅的邊緣具不規則的凹缺,翅長2-2.8厘米,寬約8毫米。紅雞蛋花花期3-9月,果期栽培極少結果,一般為7-12月。
生長習性:紅雞蛋花喜濕熱氣候,耐干旱,但怕澇,喜生于石灰巖石地,扦插繁殖極易成活。紅雞蛋花喜溫暖、濕潤、陽光充足的生長環境,夏季不需遮陰,可放置于室外暴曬。
紅雞蛋花對土壤要求不嚴,宜種植在含腐殖質較多的疏松土壤中,栽種時可略露根上盆,種好后設置于室內,1周后見弱光,再經半月可放在陽光充足處。紅雞蛋花是強陽性花卉,日照越充足,生長越繁茂,花多而香。
紅雞蛋花的養殖方法:雞蛋花對土壤要求不嚴,宜種植在含腐殖質較多的疏松土壤中,栽種時可略露根上盆,種好后設置于室內,1周后見弱光,再經半月可放在陽光充足處。雞蛋花生長迅速,需每年春天換盆1次。
一般換入口徑30厘米的花盆中,盆土可按園土4份、馬糞土4份和河沙2份混合調制,每盆還加放100克餅肥或醬渣,50克過磷酸鈣或骨粉。換盆植后澆透水,谷雨前后移置室外向陽處。
雞蛋花喜溫暖、濕潤、陽光充足的生長環境,夏季不需遮陰,可放置于室外暴曬。雞蛋花耐旱,但怕澇。因此澆水要適度,掌握不干不澆,見干即澆,澆必澆透,不可漬水的原則。
春秋季間隔1日至2日見土干澆一次水,夏季晴天每日早上澆一次,傍晚如土干再澆一次,雨季要注意倒掉盆中積水,防爛根,冬季十天半月澆一次,保持盆土微潤不干即可。
雞蛋花喜肥,上盆或翻盆換土時,宜在培養土中加20克至30克骨粉,50克至80克過磷酸鈣(因其喜生于石灰質土中,要注意補鈣),5月至10月,10天至15天施一次淡薄的腐熟有機肥或氮磷鉀復合肥,忌單施氮肥,防徒長,冬季不施肥。
紅雞蛋花的繁殖方式:紅雞蛋花最常見的是使用扦插繁殖,扦插容易成活,無需播種繁殖。
紅雞蛋花喜濕熱氣候,耐干旱,喜生于石灰巖石地,扦插繁殖極易成活。一般宜在5月中下旬,從分枝的基部剪取枝條長20—30厘米,剪口處有白色乳汁流出,需放在陰涼通風處2—3天,使傷口結一層保護膜再扦插,帶乳汁扦插易腐爛。
插入于干凈的蛭石或沙床或淺沙盆,然后噴水,置于室內或室外陰棚下,隔天噴水一次,使基質保持濕潤即可。插后15—20天移至半陰處,使之見弱光,30-35天生根,45天即可上盆。
扦插小苗生根成活后,要及時移栽在口徑20厘米的盆中,雞蛋花對土壤要求不嚴,宜種植在含腐殖質較多的疏松土壤中,栽種時可略露根上盆,種好后設置于室內,1周后見弱光,再經半月可放在陽光充足處。
紅雞蛋花宜用切接、剪接或腹接。問題在于其切面傷口有較多的乳汁流出,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到嫁接的成活率。你可參照榕樹、沙漠玫瑰等多汁植物的嫁接方法操作。
時間可安排在3至4月或10月,嫁接時操刀速度要快,一刀完成削面,爭取在乳汁大量流出前完成砧穗間切面形成層的對接;若切面有較多的乳汁滲出,可用一塊干凈的紗布或紙迅速將其拭去。
接著立即進行砧穗切口的對接,繼之用帶子綁扎好接合部,加套塑料袋保濕,擺放于半陰處。待接穗成活后再撤去套袋、解開綁扎帶,給予其正常的水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