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花,為豆科植物葛的干燥花蕾。具有解毒醒脾的功能。性味甘平,善解酒毒,醒脾和胃解渴,主治飲酒過度頭痛頭昏、煩渴嘔吐、胸膈飽脹等癥。《脾胃論》有葛花解酲(酲:醉后神志不清)湯,《滇南本草》有葛花清熱丸等,均療醉酒。
此外,葛根、葛谷(葛的種葛花為豆科植物葛Puerarialobata(Willd.)Ohwi的干燥花。解酒醒脾。用于飲酒過度,頭痛,頭昏,煩渴,胸膈飽脹,嘔吐酸水等傷及胃氣之癥。呈不規則的扁長圓形或略成扁腎形,長5~15mm,寬2~6mm,厚2~3mm。
萼片灰綠色,基部連合,先端5齒裂,裂片披針形,其中2齒合生,表面密被黃白色毛茸。基部有兩片批針鉆形的小苞片。花瓣5片等長,突出于萼外或被花萼包被,藍紫色,外部顏色較淺,呈淡紫色。氣微弱,味淡。花期6-9月,果期8-10月。
葛根花,為豆科植物葛的干燥花蕾。具有解毒醒脾的功能。性味甘平,善解酒毒,醒脾和胃解渴,主治飲酒過度頭痛頭昏、煩渴嘔吐、胸膈飽脹等癥。古代應用甚廣,葛衣、葛巾均為平民服飾,葛紙、葛繩應用亦久,葛粉用于解酒。
生長習性:葛根花生于山坡、路邊草叢中及較陰濕的地方。葛根花栽培或野生于山野灌叢和疏林中。生長習性生于山坡草叢中或路旁及較陰濕的地方。生于海拔1000-3200米的山溝林中。模式標本采自昆明附近。
葛根花的栽培技術:適應性強,在向陽濕潤的荒坡、林邊都可栽培。土壤以深厚、肥沃、疏松的夾沙土較好。
選地:葛根適應性強,對土地條件要求不嚴,但以土層深厚、肥沃、排水性良好的沙質紅壤土最優。
整地:一般旱地,耕翻33厘米左右,破碎耙平土面,做成寬3米左右的高畦,在畦面按行距約1.5米,株距0.65米開兩行定植穴,每667平方米(1畝)可植500-600株。坡度在25°以下的坡地,整地方式有挖穴與撩壕溝整地兩種。
挖穴或挖溝前,必須清除山場雜木,雜草,全墾松土15厘米深。挖穴整地在全墾松土后按1-1.5米寬的水平條帶,挖60厘米見方的洞穴,洞穴間距1.5米左右,每667平方米栽300-500株。撩壕溝整地在全墾松土后依地形沿等高線挖溝,規格為寬、深各80厘米,溝距1米,一般每667平方米栽500-600株。
施肥:葛是需肥較多的作物,尤其是要求較多的有機肥和鉀肥。基肥可用腐熟的堆肥或廄肥,一般旱地每667平方米施2000-3000公斤,并可加入500公斤草木灰,坡地每667平方米施5000公斤。基肥要與細土混合均勻,施于穴中或溝中,然后覆碎土。
定植:晚冬葛收獲后,隨即選擇無病蟲傷害的較小的塊莖做種葛,第二年春天開始催芽育苗,3月底4月初當芽萌發長成80-100厘米長的莖蔓時,即可定植。要求定植的插條短而粗壯。
取自于莖蔓的中、下部,帶有2個或2個以上的枝節。定植時,插條應斜插于事先整理好的葛墩(葛壟)上,然后填土壓實,陰、晴天應澆定根水。定植深度以葛枝節略埋進地面1厘米左右、幼芽剛露出地面為宜。
管理:當定植苗高20厘米后,應將土鋤松,同時稍離葛苗基部施一次腐熟稀釋人糞尿,以后每隔20天重復澆一次,共澆2-3次,施用濃度和施用量逐次加大;在塊根形成 后并迅速膨大時,應重施1次追肥,每667平方米用腐熟人糞尿1500公斤,加磷酸二氫鉀15公斤,或每667平方米穴施復合肥30公斤;在塊根收獲前15天,停止追肥。
葛耐旱不耐澇,澆水的原則是寧可稍干,切忌過濕,一般是在定植后澆小水,促進發苗,平時結合施肥進行灌溉,保持土壤濕潤即可。在幼苗期如雜草滋生,可中耕除草,中耕深度以4-5厘米為宜,在塊根形成后一般不進行中耕。
葛的抗性較強,病害極少,有少數害蟲,特別要注意地下害蟲。
收獲:生產上,葛多進行二年生栽培,采用塊根發出的芽進行扦插繁殖,冬春季育苗,初春定植,次年10-12月收獲。
葛根花的繁殖方式:葛根用扦插、根頭、壓條、種子等方法繁殖,但以扦插和根頭繁殖為常用。
扦插繁殖:在冬季采挖葛根時,把較粗大的藤子割下,剪去頭尾,選取中間健壯部分,剪成長33cm的短段,每段有2-3個芽,埋于濕潤的細沙中,堆藏陰涼濕潤處,清明前后發芽時,取出栽種,按行殊距各0.6-1m開窩,施堆肥或木灰,每窩栽插條2-3根。
根頭繁殖:在采挖時,把葛根頭切下10-12cm作種,隨挖隨栽,每窩栽種1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