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肚竹,為禾本科叢生型竹類植物。幼稈深綠色,稍被白粉,老時轉欖黃色。稈二型:正常圓筒形,高7-10米,節間30-35厘米;畸形稈通常25-50厘米,節間較正常短。籜葉卵狀披針形;籜鞘無毛;籜耳發達,圓形或卵形至鐮刀形;籜舌極短。

形態特征:畸形竿通常高25-50厘米,直徑1-2厘米,節間短縮而其基部腫脹,呈瓶狀,長2-3厘米;竿下部各節于籜環之上下方各環生一圈灰白色絹毛帶;分枝習性稍高,且常為單枝,均無刺,其節間稍短縮而明顯腫脹。

籜鞘早落,背面完全無毛,干時縱肋顯著隆起,先端為近于對稱的寬拱形或近截形;籜耳不相等,邊緣具彎曲繸毛,大耳狹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寬5-6毫米,小耳卵形,寬3-5毫米;籜舌高0.5-1毫米,邊緣被極短的細流蘇狀毛;籜片直立或外展,易脫落,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基部稍作心形收窄,其寬度稍窄于籜鞘之先端。

葉鞘無毛;葉耳卵形或鐮刀形,邊緣具數條波曲繸毛;葉舌極矮,近截形,邊緣被極短細纖毛;葉片線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9-18厘米,寬1-2厘米,上表面無毛,下表面密生短柔毛,先端漸尖具鉆狀尖頭,基部近圓形或寬楔形。

生長習性:佛肚竹性喜溫暖、濕潤、不耐寒。宜在肥沃、疏松、濕潤、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中生長。國內外均有分布。該種常作盆栽,施以人工截頂培植,形成畸形植株以供觀賞;在地上種植時則形成高大竹叢,偶爾在正常竿中也長出少數畸形竿。

耐水濕,喜光植物。喜濕暖濕潤氣侯,抗寒力較低,能耐輕霜及極端0℃左右低溫,但遇長期4~6℃低溫,植株受寒害。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地區,可在露地安全越冬,華南北部的背風向陽處,尚可栽培。華中至華北的廣大地區,均只宜盆栽,置溫室或室內防寒越冬。

喜光,亦稍耐蔭墑。喜肥沃濕潤的酸性土,頗耐水濕,不耐干旱,地植或盆栽,均宜對土壤經常保持濕潤,施鈣鎂磷或腐熟禽畜糞作基肥,生長盛期每月或隔月施氮肥水一次,以保持莖稈黃亮,葉片翠綠,但氮肥不宜施用過多,以免出現每節生長過長,不形成佛肚狀,降低觀賞價值。

佛肚竹的栽培技術

基質準備:佛肚竹基質以腐殖質豐富的沙質壤土為宜,常用的基質有:(1)沙質壤土(加適量腐熟基肥);(2)草皮泥(火燒土)+農田表土(1:1);(3)農田表土+河沙+適量腐熟基肥(4:2:1)。

裝育苗袋:將配制好的基質用辛硫磷加地菌散消毒,然后裝入8cmx12cm的育苗袋內,整齊排列備用(袋內基質以澆透水后達九分滿為宜)。

采集種枝:選2年以上生母竹,將母竹上帶有氣根的竹枝從基部帶根剝離,采枝后的母竹仍可作綠化或工藝用。注意保持竹枝基部完整,不開裂,并保持氣根完好。將竹枝帶葉部分剪去,只留基部以上約20cm,將所采集到的竹枝放在清水中泡浸24小時后撈出清洗,以備扦插用(注意:泡浸用水不能用含氯的自來水)。

種枝扦插:將泡浸后的種枝扦插到育苗袋中,扦插深度以5cm為宜,扦插后即澆透水并用75%的遮光網覆蓋。

苗期管理:本法春夏秋冬均可實施,但冬春兩季應用農用薄膜覆蓋,確保溫度在18℃以上,濕度在80%以上,育苗袋內基質保持濕潤,夏秋兩季每天早中晚澆3次水,經過約25--30天,即可萌發新根(從氣根發育而來)。

這時可施一次較淡的腐熟有機肥,此后每隔25天施一次肥(N:K=1:1),待有根長出育苗袋并抽生兩次葉子后即可出苗,但出苗前應有10天左右的煉苗期(逐步減少遮光及澆水次數直至全日光照)。

節短肚大:在新竹抽出,竹筍剛露出土面時,即應控制澆水,抑制其生長,在盆土較干燥,竹葉輕度萎蔫時,可先在葉面噴水,約1小時后再澆透水,反復數次,待新竹長到40厘米左右,竹節基本定型時,恢復正常澆水。

剝筍籜:當竹筍長到25厘米高時,把基部的籜剝1-2個,以后每周再剝1個,剝籜可使側枝生長,促佛肚竹矮化,節間變短變粗。打尖:待竹子長到一定高度時,把竹筍頂端剪除5-6厘米,使植株結頂,側枝生長,待側枝達到一定的長度時,也要除去梢尖。

佛肚竹的繁殖方式

分株繁殖:多在秋季挖取部分植株,然后分栽。北方只能在溫室盆栽或在種植槽內種植,如各種竹子排列栽植,種植槽中應作磚隔墻,以防地下莖串通使種類混雜。佛肚竹應每年2月份進行換土和分株種植。

選用微酸性的土質,以疏松腐葉土和肥沃的礦質土混合使用為好。換土時要把舊土和老根除去在部份,才易長出新根。要選用淺盆種植,控制根部速長,使出土的竹筍相應向上慢長,橫向增粗。夏季雨水調勻,盆竹水分適應,出土的筍多數節短、腹肚大。

秋末天氣干旱,盆竹水分不足,出筍才節長、腹平。越冬溫度不得低于5℃,要保持盆土相對濕潤,經常用清水噴灑葉片。生長期內,每半月施一次腐熟液肥和磷、鉀肥,促進竹筍健壯和佛肚的形成。

分株或扦插法繁殖,新老株成叢狀生長,于每年3~5月間,氣溫回升,新筍萌發前將大叢中1~2年生的嫩稈,從基部帶蔸砍下,浸水1晝夜,使竹稈吸足水分,剪去大部分葉片,種后即可成活,當年或翌年可供觀賞并萌發出新筍。

扦插于春季3月中下旬,用1~2年生嫩竹稈在粗壯主側枝或次生枝作插穗,每穗保留3個節芽,剪去葉片或上部留少許葉片,帶節插入濕沙床內。經常噴霧保濕,約1個月可發根。

2個月左右可移入圃地培育,翌年供上盆或3~4年生出圃供露地栽植。1次育苗,可以多年產苗,在每次起苗時留下少許根蔸,翌年即可萌發成新叢,又可分株出圃種植。

園林用途:佛肚竹灌木狀叢生,稈短小畸形,狀如佛肚,姿態秀麗,四季翠綠。盆栽數株,當年成型,扶疏成叢林式,綴以山石,觀賞效果頗佳。室內盆栽。觀葉類 ,稈形奇特,古樸典雅,在園林中自成一景。

適于庭院、公園、水濱等處種植,與假山、崖石等配置,更顯優雅。蘇東坡有“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以及”無竹則俗“等詩句,古人稱”梅、蘭、竹、菊”為四君子,竹在園林中占有重要位置。

由于各地的氣溫差異較大,適宜栽培的竹種各有不同,佛肚竹是觀賞竹類的佼佼者,觀賞價值很高,不但宜作露地栽植,亦宜盆栽供陳列。同屬栽培較多的還有黃金間碧玉,稈黃色,掛有綠色條紋;佛肚竹,竹型較大,節短,節間膨大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