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豆蔻為肉豆蔻屬常綠喬木植物,小喬木;幼枝細長。該種為熱帶著名的香料和藥用植物。冬、春兩季果實成熟時采收。肉豆蔻主產于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我國廣東、廣西、云南亦有栽培。

其種仁入藥,可治虛瀉冷痢、脘腹冷痛、嘔吐等;外用可作寄生蟲驅除劑,治療風濕痛等。此外,還可作調味品、工業用油原料等,肉豆蔲是一種重要的香料、藥用植物。

形態特征:肉豆蔻為小喬木,幼枝細長。葉近革質,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先端短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兩面無毛;側脈8-10對;葉柄長7-10毫米。肉豆蔻雄花序長1-3厘米,無毛,著花3-20,稀1-2,小花長4-5毫米;

花被裂片3(-4),三角狀卵形,外面密被灰褐色絨毛;花藥9-12枚,線形,長約雄蕊柱的一半;雌花序較雄花序為長;總梗粗壯、著花1-2朵;花長6毫米,直徑約4毫米;花被裂片3,外面密被微絨毛;花梗長于雌花;小苞片著生在花被基部,脫落后殘存通常為環形的疤痕;子房橢圓形,外面密被銹色絨毛,花柱極短,柱頭先端2裂。

果通常單生,具短柄,有時具殘存的花被片;假種皮紅色,至基部撕裂;種子卵珠形;子葉短,蜷曲,基部連合。肉豆蔻的花期12月至翌年1月,果期3至5月,被列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生長習性:肉豆蔻喜熱帶和亞熱帶氣候,適宜生長的氣溫為25-30℃,抗寒性弱,在6℃時即受寒害。年降雨量應在1700-2300mm之間,忌積水。肉豆蔻幼齡樹喜陰,成齡樹喜光。以土層深厚、松軟、肥沃和排水良好的壤土栽培為宜。

肉豆蔻的栽培技術

種植技術:肉豆蔻主要采用種子繁殖,留種應選穩產、高產、粒大、種仁飽滿、無病蟲害的優良母樹上結了的完全成熟自然裂開的果實。隨采隨播,或用濕沙貯藏。種子失水干燥即喪失發芽力。苗床土壤要松軟肥沃,行株距10cm×5cm。

穴播,種臍向下,保持蔭蔽濕潤,約60天發芽,至真葉將展出時蔬苗移栽。幼樹要艿蔽,苗高20-30cm時定植。在春季3-4月或秋季8-10月選陰雨天種植,行株距5m×4m,穴深寬各60cm,每穴植苗1株。

田間管理:幼樹生長緩慢,需蔭蔽,可在行間種植高桿綠肥,并勤澆水。由于冠幅大,根系淺,作純林種植時要先種植防風林帶,在臺風頻繁地區必須進行防風。每年施肥3-4次,以有機肥為主,配合化肥。幼齡期每株追施有機肥5-10kg或尿素25-50g,冬季施堆肥。以后隨樹齡增加,逐漸加施肥料。

肉豆蔻的繁殖方式:肉豆蔻主要采用種子繁殖,留種應選穩產、高產、粒大、種仁飽滿、無病蟲害的優良母樹上結了的完全成熟自然裂開的果實。隨采隨播,或用濕沙貯藏。種子失水干燥即喪失發芽力。苗床土壤要松軟肥沃,行株距10cm×5cm,穴播,種臍向下,保持蔭蔽濕潤,約60天發芽,至真葉將展出時蔬苗移栽。

病害防治:肉豆蔻病害有斑點病、疫病。可用波爾多液1:1:120倍液或敵克松500倍液噴射;銹腐病、菌核病用50%多菌靈或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澆灌病穴。另有位枯病、根腐病等為害。蟲害有蠐螬、地老虎、螻蛄、金針蟲等。

肉豆蔻的作用用途

經濟價值:肉豆蔻的種子和假種皮,是著名的芳香原料。肉豆蔻屬、紅光樹屬、風吹楠屬等的種子也富含脂肪及油脂,為工業用油。有些種類為速生大喬木,樹干通直,材質致密,適于建筑和家具等用材。肉豆蔻用假種皮搗碎加入涼菜或其他腌漬品中作為調味食用;種子含固體油,可供工業用油。

觀賞價值:肉豆蔻為常綠喬木,樹干基部具少量氣根,樹皮灰褐色。葉互生,堅紙質,長圓狀披針形或長圓狀倒披針形,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至近圓形,上面暗綠色,有光澤,下面銹褐色,具星狀短柔毛。花單性,異株,雄花序腋生。漿果橢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