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杜鵑是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1-3米,稀達6-7米;樹皮灰褐色或灰白色;幼枝綠色,無毛,老枝褐色。冬芽頂生,卵圓形,無毛。葉厚革質,長圓形、長圓狀卵形至長圓狀倒卵形,上面暗綠色,下面白綠色。
頂生總狀傘房花序,有花8-10朵,有香味;花冠寬漏斗狀鐘形,變化大,長3-5厘米,直徑5-7厘米,淡紅色或白色。蒴果長圓柱形,黃綠色至褐色,肋紋明顯。花期4-6月,果期9-10月。
大白杜鵑生于海拔1000-3300米的灌叢中或森林下。產中國四川、貴州、云南和西藏,緬甸東北部也有分布。該物種因花朵美麗,有栽培,具有較高的園藝價值。
形態特征:大白杜鵑為頂生總狀傘房花序,有花8-10朵,有香味;總軸長2-2.5厘米,淡紅綠色,有稀疏的白色腺體;花梗粗壯,長2.5-3.5厘米,淡綠帶紫紅色,具白色有柄腺體;花萼小,淺碟形,長1.5-2.3毫米,裂齒5,不整齊;
花冠寬漏斗狀鐘形,變化大,長3-5厘米,直徑5-7厘米,淡紅色或白色,內面基部有白色微柔毛,外面有稀少的白色腺體,裂片7-8,近于圓形,長約2厘米,寬2.4厘米,頂端有缺刻;雄蕊13-16(-17),不等長,長2-3厘米。
花絲基部有白色微柔毛,花藥長圓形,白色至淺褐色,長約3毫米;子房長圓柱形,淡綠色,長約6毫米,密被白色有柄腺體,花柱淡白綠色,長3.4-4厘米,通體有白色短柄腺體,柱頭大,頭狀,黃綠色,寬約5毫米。
生長習性:大白杜鵑花產于高海拔地區,喜涼爽濕潤的氣候,惡酷熱干燥。要求富含腐殖質、疏松、濕潤及PH在5.5-6.5之間的酸性土壤。部分種及園藝品種的適應性較強,耐干旱,瘠薄,土壤PH在7-8之間也能生長。但在粘重或通透性差的土壤上,生長不良。
大白杜鵑花對光有一定要求,但不耐曝曬,夏秋應有落葉喬木或蔭棚遮擋烈日,并經常以水噴灑地面。杜鵑花抽梢一般在春秋二季,以春梢為主。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5-20℃,3-5月開花,杜鵑花耐修剪。一般在5月前進行修剪,所發新梢,當年均能形成花蕾,過晚則影響開花。
大白杜鵑的栽培技術
肥水管理:杜鵑生長發育要求酸性土壤。由于北方土壤多偏堿性,因此盆土需用腐熟的松針葉土等腐植土混合配制。杜鵑的根系為須狀細根,對肥料濃度及水質的要求嚴格,施肥時要遵循適時適量、薄肥勤施的原則。
春季開花前為促使枝葉及花蕾生長,可每月追施一次磷肥。花后施1-2次氮磷為主的混合肥料。9-10月份孕蕾期施1-2次磷肥。在生長期、開花期肥水要求較多,冬季休眠、夏季生長緩慢時要控制肥水,以防爛根。
杜鵑花喜濕潤和涼爽的環境,北方氣候干燥,應及時澆水并噴霧,以保持較高空氣濕度。澆花水以礬肥水及雨水為好,如用常用水需加入少量硫酸亞鐵及食醋。也可將西瓜或西紅柿切成小塊施入,對于改善土質及花朵質量也有良好效果。
整形修剪:為加速植株盛開,杜鵑常通過摘心來促發新枝,對于花朵簇擁、影響花形的可以提早疏蕾,這樣不但使當年花大色鮮,也有利于植株來年生長開花。杜鵑萌發力強,枝條嚴重影響植株生長發育。
降低其觀賞性和商品性,因此需通過修枝來調整。修枝一般在春季花謝后及秋季進行,剪去枯枝、斜枝、徒長枝病蟲枝及部分交叉枝,避免養分消耗,使整個植株開花豐滿。
花期控制:杜鵑在秋季進行花芽分化,通過冷藏和加溫處理,可以人為控制花期。要使杜鵑提前開花,可將其移至溫室培養,控溫在20-25℃,并經常在枝葉上噴水,保持80%以上的相對濕度。
這樣經過一個半月即可開花。要使杜鵑延遲開花,可將形成花蕾的杜鵑,讓其一直處于低溫狀態,保持溫度2-4℃,盆干時澆水,夏秋移出室外,2周后即可開花。
大白杜鵑的繁殖方式
扦插繁殖:扦插繁殖是杜鵑花栽培中應用最多的繁殖方法,一般在5-6月份剪取健壯的半木質化的新枝,長約5-8厘米,剪除下部葉片,保留頂葉2-3片作插穗,插穗基部最好用吲哚丁酸或ABT生根粉等溶液浸蘸處理,然后扦插在疏松透氣、富含腐植質的酸性土壤中,溫度保持在20-25℃,遮陰并經常噴霧保濕,以促進萌發新根。
嫩枝繁殖:嫩枝繁殖是用劈接對于難以成活的名貴品種如西鵑等,先剪去嫩枝約3-4厘米作接穗,將基部用利刀削成楔形,用毛鵑作砧木,采用嫩枝劈接,然后置陰棚下用塑料薄膜綁扎,并用塑料袋將接穗和砧木一起罩住保濕。
大白杜鵑的園林用途:大白杜鵑枝繁葉茂,綺麗多姿,萌發力強,耐修剪,根樁奇特,是優良的盆景材料。園林中最宜在林緣、溪邊、池畔及巖石旁成叢成片栽植,也可于疏林下散植。
是花籬的良好材料,可經修剪培育成各種形態。在花季中綻放時即使杜鵑總是給人熱鬧而喧騰的感覺,而不是花季時,深綠色的葉片也很適合栽種在庭園中做為矮墻或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