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梅(學名:Chimonanthus praecox)是臘梅科臘梅屬的植物。分布于朝鮮、美洲、日本、歐洲以及中國大陸的湖南、福建、山東、江蘇、安徽、云南、河南、湖北、浙江、四川、貴州、陜西、江西等地區,生長于海拔300米至700米的地區,常生于山地林中。

蠟梅的“蠟”,很多人都一直以為是“臘”。這是因為蠟梅大多會在臘月開,人們就誤用成“臘”,而這種誤用也逐步被人們認可,所以變成了“臘梅”。其實蠟梅以前一直是蟲字旁,古代文獻上都有記載。

而且蠟梅和梅花并不是一回事,蠟梅大多是冬天開的,而梅花大多是春天開。蠟梅這種花的花骨朵的質感就像蠟燭的蠟。在修訂后的《現代漢語規范字典》中,蠟梅還是采用了之前的用法。

形態特征:蠟梅的葉紙質至近革質,卵圓形、橢圓形、寬橢圓形至卵狀橢圓形,有時長圓狀披針形,長5-25厘米,寬2-8厘米,頂端急尖至漸尖,有時具尾尖,基部急尖至圓形,除葉背脈上被疏微毛外無毛。

蠟梅的花著生于第二年生枝條葉腋內,先花后葉,芳香,直徑2-4厘米;花被片圓形、長圓形、倒卵形、橢圓形或匙形,長5-20毫米,寬5-15毫米,無毛,內部花被片比外部花被片短,基部有爪;

雄蕊長4毫米,花絲比花藥長或等長,花藥向內彎,無毛,藥隔頂端短尖,退化雄蕊長3毫米;心皮基部被疏硬毛,花柱長達子房3倍,基部被毛。蠟梅的花期11月至翌年3月。蠟梅的果期4-11月。

生長習性:蠟梅性喜陽光,亦耐半陰。怕風,較耐寒,在不低于-15℃時能安全越冬,北京以南地區可露地栽培,花期遇-10℃低溫,花朵受凍害。好生于土層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沙質壤土上,在鹽堿地上生長不良。

耐旱性較強,怕澇,故不宜在低洼地栽培。樹體生長勢強,分枝旺盛,根莖部易生萌蘗。耐修剪,易整形。先花后葉,花期11月-翌年3月,花香濃郁。果托壇狀,瘦果橢圓形,栗褐色,有光澤,7-8月成熟。臘梅分布范圍遍及華中、華東以及四川等地。全國除華南外各大城市均有栽植。

蠟梅的整姿技術

加工:蠟梅的造型整姿以修剪和摘芽為主,攀扎為輔。河南鄢陵縣西姚家村素有“鄢陵蠟梅冠天下”之稱。其傳統造型藝術有“屏扇梅”、“疙瘩梅”、“懸枝梅”等,尤以屏扇梅最受歡迎,其造型過程:時間宜在3~4月期間,用“滾刀法”和“龍刀法”使主枝扭曲螺旋上升。

在芽剛萌動時于待彎處斜切一刀,刀口斜入,深度達枝干直徑2B3。小心彎折,使裂開的木質部上段支在下段上,用立桿扶住新做彎的主干,用繩縛好。再把各枝條頂梢全部造成向下。切口在1個月內要涂泥,并保持不掉,隨掉隨補。基本骨架形成以后要注意修剪,及時摘心,以維持屏扇造型。

樹形:蠟梅與梅花雖不屬同科,但花期相近,花朵、香氣亦相似。蠟梅色嬌香郁,不減紅梅,故可借鑒梅花的造型原則:“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梅貴稀不貴繁;貴老不貴嫩;

貴瘦不貴肥;貴合不貴開”等。故主干宜斜橫,枝葉宜疏展,樁老顯遒勁。傳統造型除河南鄢陵的“屏扇式”、“疙瘩式”、“懸枝式”外,還有“順風式”、“垂枝式”、“游龍式”等,造型,樹形大都以斜干式、自然式為主。

養護管理

放置場所:蠟梅盆景宜放置于避風向陽處,忌寒風,夏季略須遮蔭,冬季盆栽的在氣溫低于1℃時應移至室內越冬。

澆水:蠟梅較耐旱,有“旱不死的蠟梅”之稱,但也不可過旱。平時盆土可略帶干些,澆水要“見干見濕”,不澆則已,澆則澆透。伏天是花芽形成期,不可缺水,應早晚各澆一次水,秋后落葉時,盆土可偏干些,每隔5~7天澆一次水。

施肥:蠟梅好肥,在4~6月花芽形成前期宜隔10天施一次餅肥水。6月底至入伏前,每周追施一次氮磷相結合的稀薄肥水,促使花芽形成。伏天追施1~2次,肥宜薄。秋后再施1次即可。換盆時可在盆底施足基肥如骨粉、豆餅等。

修剪:要使蠟梅連年枝繁花茂,修剪和摘芽極為重要。修剪一般在3~6月間,8月后停止。每年開花后應隨即將老的花枝截短,每枝最長只留15~20厘米。待新枝長出2~3對芽之后,就摘去頂芽。

不久又長出旁枝,待長至10厘米后,再摘芽一次,如此反復數次,直至花芽基本形成。還要疏剪各種影響樹形美觀的交叉枝、平行枝、重疊枝、對生枝、徒長枝以及過密、瘦弱的枝條。花諺有“蠟梅不缺枝”之說,故蠟梅可重剪。

翻盆:蠟梅盆景宜隔1~2年翻一次盆,時間以冬末春初花謝后為好。翻盆前可先摘去已萌發的芽,約經5天后,隱芽萌動膨大時再移植。翻盆時去掉1B3的舊土,剪去爛根、枯根,修除過長的老根。換以凍酥的塘泥土或富含腐殖質的腐葉土,摻拌適量的礱糠灰和沙土。

蠟梅的繁殖方式

人工繁殖:蠟梅繁殖一般以嫁接為主,分株、播種、扦插、壓條也可。嫁接以切接為主,也可采用靠接和芽接。切接多在3~4月進行,當葉芽萌動有麥粒大小時嫁接最易成活。如芽發得過大,接后很難成活。

切接前一個月,就要從壯齡母樹上,選粗壯而又較長的一年生枝,截去頂梢,使養分集中到枝的中段,則有利于嫁接成活。接穗長約6~7厘米,砧木可用狗蠅蠟梅或用4~5年生蠟梅實生苗。砧木切口可略長,深達木質部為宜,扎縛后的切口要涂以泥漿,然后壅土封起。

接后約一個月,即可扒開封土檢查成活。用切接法繁殖的蠟梅,生長旺盛,當年可高達40~60厘米。靠接繁殖多在5月份前后進行,砧木多用數年生蠟梅實生苗。先把砧木苗上盆培養成活,把它們搬至用作接穗的母枝附近,選擇母枝上和砧木苗粗細相當的枝條。

在適當部位削成梭形切口,長約3~5厘米,深達木質部。削口要平展,砧木和接穗的削口長短和大小要一致,然后把它們靠在一起,使四周的形成層相互對齊,用塑料帶自下而上緊密綁扎在一起。

嫁接成活后先自接口下面將接穗剪斷,再把切口上面的砧木枝梢剪掉即成。芽接繁殖宜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為好,蠟梅芽接須選用第一年生長枝條上的隱芽,其成活率高于當年生枝條上的新芽,可采取“V”字形嫁接法。

砧木繁殖

分株繁殖:葉芽剛萌動時進行。先于前1年底在離地面20-30厘米處,將準備分株的蠟梅枝條全部截頂。分株時在母株四周將土掏出,用刀按每叢2-3根莖桿劈開,移出另栽,原處留2-3根粗大壯實的莖桿不動,分栽的蠟梅苗采用60厘米×50厘米株行距進行栽植。培養2-3年后出圃或再進行分株繁殖。

播種繁殖:7-8月采收變黃的壇形果托,取出種子干藏,翌春播種,播種前用60℃溫水浸泡12-24小時,播種時先整好苗圃地,點播,或開溝條播,覆土厚度4-5厘米。注意澆水、除草,每隔20-30天施清淡薄肥一次;苗期注意排水防澇。播種苗經過3-4年培養,作為砧木使用。

良種嫁接:一般以狗芽蠟梅做砧木,素心蠟梅、馨口蠟梅等優良品種做接穗。

切接:3-4月份,當葉芽萌動約麥粒大小時進行,在切接一個月前,從良種蠟梅壯齡樹上,選粗壯較長的一年生枝條,截去頂梢。嫁接時將接穗剪成6-7厘米長,在接穗下芽的背面1厘米處斜切一刀,削掉2/3的木質部,斜面長3-5厘米,要求斜面光滑、平直。

再在斜面的背面削1厘米長的斜面呈楔形,接穗上保留1-2對芽,削成楔形,稍露出木質部。砧木用2-3年生的狗牙蠟梅,也可用4-5年生的蠟梅實生苗。在離地面3-5厘米處剪除砧木,選皮厚、光滑的地方把砧木削平。

再在皮層內略帶木質部垂直切3-4厘米。把接穗的長斜面對準砧木的木質部處插入,使接穗斜面兩邊的形成層和砧木切口兩邊形成層對準靠緊。接后綁扎好,在接口處涂上泥漿,用疏松濕潤的細土將接穗封住即可。

腹接:采用當年生枝條作為接穗,帶有2-3對芽,長度為8-10厘米,在莖粗1.5-2厘米的砧木上準備嫁接的部位用刀斜切一切口,深達砧木粗度的1/3,切口長2-3厘米,將接穗小段頂芽一側的莖部斜向削一削面。

削面長度與砧木切口長度相等,在此削面背面再削1厘米長的小斜面,然后用手輕輕推開砧木,將接穗插入,使長削面緊貼砧木木質部,兩個形成層對準,最后用塑料條緊綁接口即可。

嫁接苗的管理:當嫁接成活的接穗長出6片葉片左右時及時摘心,促其增粗、萌發側枝,形成樹冠和開花枝。培育具有較高主干的植株時,等到第二年砧木與接穗生長牢固后,利用其新萌發的枝芽培育主干。

春季切接成活的植株,在初夏“松綁”,將綁縛用的塑料薄膜松開,但不可完全去掉;夏季腹接成活的植株,在翌年初夏“松綁”,用鋒利的小刀在塑料膜上輕輕縱向劃一刀,使塑料膜松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