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香桂(學名:Osmanthus fragrans cv.'rixianggui'):是桂花的一個園藝品種,因具有不斷開花,香氣濃郁的特點而得名。日香桂為常綠灌木,分枝多、節(jié)間短,葉片光滑,色綠,葉緣少齒或無鋸齒。
兩面通常具腺點;具葉柄。花兩性,雌雄異株或雄花、兩性花異株,聚傘花序簇生于葉腋,頂生的短小圓錐花序;苞片2枚,基部合生;花萼鐘狀,4裂;花冠白色或黃白色,呈鐘狀,圓柱形或壇狀,裂片4枚,花蕾時呈覆瓦狀排列;
雄蕊2枚,著生于花冠管上部,藥隔常延伸呈小尖頭;子房2室,每室具下垂胚珠2枚,花柱長于或短于子房,柱頭頭狀或2淺裂,不育雌蕊呈鉆狀或圓錐狀。果為核果,橢圓形或歪斜橢圓形,內(nèi)果皮堅硬或骨質(zhì),常具種子1枚;胚乳肉質(zhì);子葉扁平;胚根向上。染色體基數(shù)X=23。
日香桂香氣四溢,沁人心脾。極具顯著的優(yōu)點是花莖伸出綠葉,能常年有花,并花開不斷。模式標本母樹現(xiàn)保存在蒼溪縣東溪鄉(xiāng)境內(nèi)。樹齡約100年,樹高6米,胸徑22厘米,冠幅5.8米,長勢中等。分布于中國東北、華北、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各地。
形態(tài)特征:日香桂樹冠圓球形至橢球形,分枝較緊密。樹皮淺灰色,皮孔小,圓或橢圓形,分布較稀疏。標準株分枝力平均2.6個,春梢平均長度16.3cm,節(jié)數(shù)平均5.3節(jié)/梢,腋芽數(shù)平均22.1枚/梢。
開花的首、末階段為聚傘花序;中央時斷開花則為圓錐花序,具有明顯總花梗,花冠淡黃色至檸檬黃色,國際色卡編號為5D(淡黃)。花冠平展,微內(nèi)扣;花冠裂片橢圓形,深裂;花香較濃。
據(jù)統(tǒng)計,日香桂每根新梢各有葉片3~4對,而每張葉片的葉腋里又各有2~3對疊生腋芽;其他四季桂類品種每根新梢一般只有2~3對葉片,每張葉片的葉腋里,僅有1~2對單生或疊生葉芽。這就造成了‘日香桂’開花量較多、開花潛力也較大的客觀物質(zhì)基礎。累計全年花期可達200余天之久,而品種也因此得名為“日香桂”。
生長習性:日香桂適應性廣,抗逆性強。它喜歡中性偏酸、富含有機質(zhì)的土壤;要求溫涼濕潤的小氣候,有一定耐寒性。每年萌動期較早。在中國東北、華北各地,盆栽能正常開花;在秦嶺、淮河以南地區(qū),露地可以安全越冬;在全年溫度較高的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等省區(qū),也較能適應,每年能如期開花。
日香桂的花芽能不斷分化,并具有春芽嫩枝即開花,木質(zhì)化老枝也能夠密生花蕾并開花的奇異特征。由此保證了日香桂開花的長時性和花開的連續(xù)性。當年生二葉小苗即開花,是普通桂花所難以比擬的。且適應性好,耐寒耐旱,易栽易活。
日香桂的繁殖方式:日香桂通常采用扦插育苗。因春梢花芽多,扦條扦插后往往僅能愈合而不能生根,成活率較低。改用秋插效果較好;次年春季如能就地移栽一次進行煉苗,則栽植成活率可以明顯提高。
嫁接繁殖:挖掘砧木春季發(fā)芽前,上山挖取多年生、型好的山白蠟。根據(jù)原樁的自然形態(tài)定型修剪。確定留下2-4個樁干,每個位干留10-15厘米橫截斷。用塑料袋包一下剪口,待發(fā)芽后去掉塑料袋,防止水份走失,使樁干上部位干枯。然后植干口徑適宜的花盆內(nèi)。
清明后,當樁干上的新芽長到15厘米時,在適當?shù)牟课贿x留2-4個(即每個樁干留一個)粗壯芽,其余的全部抹去。當所留的枝條半木質(zhì)化或木質(zhì)化時即可嫁接,時間一般在5-8月份進行。
靠接選等粗的砧木和接穗,用利刀在靠接部位各削長約3厘米、厚度為直徑1/3的削面,削面要光滑。把兩削面對合,對準砧、穗形成層,用塑料條綁縛結實,置于陽光下,止常管理。一般35天左右,愈合牢固,即可在嫁接部位上部剪去砧木,下部分分離耳株。以后根據(jù)生長強弱及時解除綁繩。這種接法從靠接到解綁繩、接穗正常開花。
腹接選取半木質(zhì)化或木質(zhì)化的日香桂作接穗。剪成2-3葉段,葉下端帶長約2厘米枝條,把葉片剪去1/3。用利刀將接穗下端削成一面長約1.5厘米,另一面稍短的楔形。在砧木嫁接部位切一約1.5厘米,深至直徑1/3的舌形刀口。
立即將接穗長削面向里楔人砧木劈口,對準砧、穗形成層。用塑料條綁縛結實,套上塑料薄膜袋后置于遮陰處。約40天左右,接口愈合牢固,摘掉塑料袋,前去嫁接部位上部砧木,進行正常管理,可正常育蕾開花。解綁情況同靠接。
扦插繁殖
苗床準備:成活率高低,關鍵是封閉,形式上是棚套棚,有條件可在通光溫室內(nèi)整理苗床,也可在室外搭蘆簾棚(四周也可蘆簾圍)。苗床應高于地面10厘米,排水暢通,用單磚砌成寬1米左右,長根據(jù)扦插規(guī)模而定,苗床上用竹子搭成弓形架(最好是用工具做成扁形,兩端削尖以便插入土中,莖部磨光利于保護薄膜)。
竹弓間距5-60厘米,竹弓頂高度距苗床0.6米左右,營養(yǎng)土應發(fā)酵、消毒、過篩。ph值在6.5~6.8之間,粘性土應加30%細砂或河砂。苗床若能用生物酵素菌底肥更好,插床上方再搭一個遮蔭棚,高度60厘米為宜(指棚與竹弓頂距離)小規(guī)模扦插可在苗棚上加蓋80%遮蔭網(wǎng)。使用薄膜以無滴膜為宜。
插穗處理:可選用當年或多年枝條(枝條年齡與成活率沒有明顯關系),長度8-10厘米,剪枝不必帶踵。日香桂生根既可在節(jié)位,也可不在節(jié)位,苗穗應保留2-3片葉,平剪去1/2,避免消耗營養(yǎng)和擁擠,剪下的枝條應及時噴霧置于室內(nèi)。
條件允許可用3a3促根粉,處理1-2小時,也可將生根粉和成糊狀打漿。插苗株行距5厘米×10厘米,深度1/2為宜。株行距為5cm×10cm,深度1-2cm為宜,基質(zhì)沙或珍珠巖皆可,每平方米500-600株。設置好各項參數(shù)及工作模式即可,在快繁智能狀態(tài)下一般25天即可生根。
時間管理:江淮之間5月5日至6月5日為春插,8月5日至9月20日為秋插,插后一次性澆足水蓋上薄膜,兩邊用磚塊或泥土壓實,兩頭可用磚頭壓實,不封死利于管理。高溫期應在薄膜上加蓋遮蔭網(wǎng)或蘆簾(陰天揭開)。正常情況下,可在上午9時揭開遮蔭網(wǎng)見光半小時。
38℃高溫應揭開一頭,通風降溫。棚內(nèi)最佳溫度應為23℃左右,使苗穗長期處于穩(wěn)定適溫環(huán)境中是插苗育成活率的關鍵。35天左右可生根,當年扦插的日香桂,最好留床過冬,因小苗木質(zhì)化差,移栽抗性弱,影響成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