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馬齒莧是一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莖平臥或斜升,紫紅色,多分枝,節上叢生毛。葉密集枝端,較下的葉分開,不規則互生,葉片細圓柱形,無毛。花單生或數朵簇生枝端,直徑2.5-4厘米,日開夜閉;

總苞8-9片,葉狀,輪生,具白色長柔毛;花瓣5或重瓣,倒卵形,頂端微凹,長12-30毫米,紅色、紫色或黃白色。蒴果近橢圓形,蓋裂;種子細小,多數,圓腎形,直徑不及1毫米。花期6-9月,果期8-11月。

大花馬齒莧原產巴西。中國公園、花圃常有栽培,是一種美麗的花卉,繁殖容易,扦插或播種均可。全草可供藥用,有散瘀止痛、清熱、解毒消腫功效,用于咽喉腫痛、燙傷、跌打損傷、瘡癤腫毒。

形態特征:大花馬齒莧的葉密集枝端,較下的葉分開,不規則互生,葉片細圓柱形,有時微彎,長1-2.5厘米,直徑2-3毫米,頂端圓鈍,無毛;葉柄極短或近無柄,葉腋常生一撮白色長柔毛。

剛長出的葉子是淺綠的,過了幾天,葉子長大后就變成了墨綠色,綠得發黑,綠得耀眼。從遠處看,像一根根刺均勻地插在嫩莖上,但它并不尖,也不刺人,而是光滑油嫩。太陽花的莖柔嫩多汁,一根根嫩紅的莖從花盆里延伸到花盆外;

當然,太陽花的莖是長短不同、粗細各異的。花朵儀態萬千:有的花朵全開了,像一張笑開的臉;有的花瓣這半邊舒展開了,那半邊卻遲遲不肯綻開,像一個害羞的姑娘;有的還是個花骨朵兒;有的…每天為太陽花松土施肥,使花兒開得更加艷麗。花期6-9月,果期8-11月。

生長習性:大花馬齒莧性喜歡溫暖、陽光充足的環境,陰暗潮濕之處生長不良。極耐瘠薄,一般土壤都能適應,對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特別鐘愛。見陽光花開,早、晚、陰天閉合,故有大花馬齒莧、午時花之名。

大花馬齒莧的栽培技術

土壤:配制培養土:可用3份田園熟土、5份黃沙、2份礱糠灰或細鋸末,再加少許過磷酸鈣粉均勻拌和即成。

容器:泥盆、瓷盆、塑料花盆或底部能夠滲水的其他容器。底部滲水處墊上瓦片,以利滲水,就可裝入培養土種植了。

越冬:每年霜降節氣后(上海地區)將重瓣的大花馬齒莧移至室內照到陽光處。入冬后放在玻璃窗內側,讓盆土偏干一點,就能安全越冬。次年清明后,可將花盆置于窗外,如遇寒流來襲,還需入窗內養護。

養護:種子繁殖的,當苗高一厘米時,澆一次清淡人畜糞水提苗。苗高3-4厘米時,要勻苗,補苗。每隔3-4厘米留苗一株,補苗要帶土移載。勻苗后,中耕除草一次,并行追肥。

平時保持一定濕度,半月施一次千分之一的磷酸二氫鉀,就能達到花大色艷、花開不斷的目的。如果一盆中扦插多個品種,各色花齊開一盆,欣賞價值更高。

大花馬齒莧的繁殖方式

播種繁殖:大花馬齒莧種子非常細小,每克約8400粒,經常采用育苗盤播種,極輕微地覆些細粒蛭石,或僅在播種后略壓實,以保證足夠的濕潤。發芽溫度21-24℃,約7-10天出苗,幼苗極其細弱。

因此如保持較高的溫度,小苗生長很快,便能形成較為粗壯、肉質的枝葉。這時小苗可以直接上盆,采用10厘米左右直徑的盆,每盆種植2-5株,成活率高,生長迅速。

種子繁殖為主,自播能力也很強。春、夏、秋均可播種。當氣溫20℃以上時種子萌發,播后10天左右發芽。覆土宜薄,不蓋土亦能生長。幼苗分栽,株行距5×6厘米。需施液肥數次。在15℃以上條件下約20余天即可開花。 

扦插繁殖:扦插繁殖常用于重瓣品種,在夏季將剪下的枝梢作插穗,萎蔫的莖也可利用,插活后即出現花蕾。扦插時間:5月初至8月底均可剪取5cm左右的嫩莖頂端進行扦插。

扦插方法:抹平容器中培養土平面,將剪來的大花馬齒莧嫩枝頭插入竹筷戳成的洞中,深入培養土最多不超過2厘米。為使盆花盡快成形、豐滿,一盆中可視花盆大小。

只要能保持2厘米的間距,可扦插多株(到成苗擁擠時,可分栽他盆)。接著澆足水即可。新扦插苗可遮陰,也可不遮陰,只要保持一定濕度,一般10-15天即可成活,進入正常的養護。

分株繁殖:在夏季收獲后,把老兜挖出,選生長好的,分成小兜,按行距30厘米,株距7-10厘米栽種,淋入畜糞水。分株繁殖的,在栽后發出新苗時中除,追肥一次,以后只須拔草松土,至九月收獲后及11月各追肥一次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