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蘭,又稱馬蘭頭、路邊菊、田邊菊、泥鰍串、泥鰍菜,是一種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藥用,有清熱解毒,消食積,利小便,散瘀止血之效。在亞洲南部及東部有廣泛分布。
目前,在我國個別大中城市已有人工栽培,其幼葉通常作蔬菜食用,俗稱“馬蘭頭”,已成為初春和秋季市場上深受歡迎的綠葉蔬菜。另有同名的鳶尾科植物與莎草科植物。
多年生草本植物,直立叢生,植株高(即葉長)約30厘米,葉寬約6毫米,蘭紫色花四五間開放,自然分布極廣。馬藺根系發達,抗性和適應性極強,耐鹽堿,這些特征就決定了它非常適用于北方氣候干燥、土壤沙化地區的水土保持和鹽堿地的綠化改造。
馬蘭花的形態特征:馬蘭(Kalimeris indica (Linn.) Sch.)菊科。多年生草本,地下有細長根狀莖,匍伏平臥,白色有節。初春僅有基生葉,莖不明顯,初夏地上莖增高,基部綠帶紫紅色,光滑無毛。單葉互生近無柄,葉片倒卵形、橢圓形至披針形。
秋末開花,頭狀花序。瘦果扁平倒卵狀,冠毛較少,弱而易脫落。莖直立,高30-80厘米。莖生葉披針形,倒卵狀長圓形,長3-7厘米,寬1-2.5厘米,邊緣中部以上具2-4對淺齒,上部葉小,全緣。頭狀花序呈疏傘房狀,總苞半球形,直徑6-9毫米,總苞片2-4層。邊花舌狀,紫色;內花管狀,黃色。
馬蘭花的生態習性:馬蘭花性喜肥沃土壤,耐旱亦耐澇,生活力強,生于菜園、農田、路旁,為田間常見雜草。
馬蘭花的作用用途
經濟價值:馬藺自古以來在中國廣為種植,在孔子的《家語》、屈原的《離騷》、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中都有對馬藺的記載,作為優良的水土保持,放牧、觀賞和藥用植物在歷史和自然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綠化功能:馬藺根系發達,葉量豐富,對環境適應性強,長勢旺盛,管理粗放,是節水、抗旱、耐鹽堿、抗雜草、抗病、蟲、鼠害的優良觀賞地被植物。馬藺在北方地區綠期可達280天以上,葉片翠綠柔軟,蘭紫色的花淡雅美麗,花蜜清香,花期長達50天,可形成美麗的園林景觀。
馬藺耐踐踏,經歷踐踏后無須培育即可自我恢復。馬藺具有較強的貯水保土、調節空氣濕度、凈化環境作用。因此,在建植城市開放綠地、道路兩側綠化隔離帶和綴花草地等中,馬藺是無可爭議的優質材料。馬藺因其根系十分發達,抗旱能力、固土能力強,又是作為水土保持和固土護坡的理想植物。
食用價值:馬蘭的幼嫩的地上部莖葉可作為一種營養保健型蔬菜食用。可炒食、涼拌或做湯,香味濃郁,營養豐富。原產亞洲南部及東部。我國各地極為常見,以長江流域分布較廣。我國各地很早就有春季采食馬蘭的習慣。
藥用價值:能清熱解毒,散瘀止血,利濕,消食,消積。用于感冒發燒,咳嗽,急性咽炎,扁桃體炎,流行性腮腺炎,傳染性肝炎,胃、十二指腸潰瘍,小兒疳積,腸炎,痢疾,吐血,崩漏,月經不調;
外用治瘡癤腫痛,乳腺炎,外傷出血;痢疾或濕熱腹瀉;咽喉腫痛,癰腫瘡瘍;血熱衄血、便血;濕熱黃疸;或水腫,小便不利;飲食積滯,脘腹脹滿。
馬蘭花的病害防治:馬藺具有極強的抗病蟲害能力,一般沒有病蟲害。在衡水地區馬藺常被小地老虎危害,小地老虎一年發生3代,小齡幼蟲將葉子啃食成孔洞、缺刻,大齡幼蟲白天潛伏于根部土中,傍晚和夜間切斷近地面的根莖部,使植株葉片干枯,影響觀賞效果。
藥劑防治:幼蟲3齡前防治效果最好。用5%的辛硫磷顆粒加細土30倍,拌勻后均勻撒在草坪上;或噴灑50%辛硫磷液1000倍液。
生物防治:黑光燈或糖醋液誘殺成蟲,設置時間從3月初至5月底。燈下放置盛水的大缸,水面撒上機油。糖醋液的配置方法是:紅糖1份,醋3份,水10份,加入少量敵百蟲藥液攪拌均勻。
于無風晴天的傍晚放在苗間,天明后收回,將蛾子收集并深埋處理。植株被啃食后,上部葉片死亡,防治后還可從基部鉆出新的葉片,重新恢復往日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