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地丁別名野堇菜、光瓣堇菜等。多年生草本,屬側膜胎座目,堇菜科多年生草本,無地上莖,高4~14cm,葉片下部呈三角狀卵形或狹卵形,上部者較長,呈長圓形、狹卵狀披針形或長圓狀卵形。紫花地丁的花語:誠實。

花中等大,紫堇色或淡紫色,稀呈白色,喉部色較淡并帶有紫色條紋;蒴果長圓形,長5~12mm,種子卵球形,長1.8mm,淡黃色。花果期4月中下旬至9月。紫花地丁味苦、辛、寒。歸心、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清熱利濕的作用,主治疔瘡,癰腫,瘰疬,黃疸,痢疾,腹瀉,目赤,喉痹,毒蛇咬傷。

形態特征:紫花地丁的花中等大,紫堇色或淡紫色,稀呈白色,喉部色較淡并帶有紫色條紋;花梗通常多數細弱,與葉片等長或高出于葉片,無毛或有短毛,中部附近有2枚線形小苞片;

萼片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5-7毫米,先端漸尖,基部附屬物短,長1-1.5毫米,末端圓或截形,邊緣具膜質白邊,無毛或有短毛;花瓣倒卵形或長圓狀倒卵形,側方花瓣長,1-1.2厘米,里面無毛或有須毛,下方花瓣連距長1.3-2厘米,里面有紫色脈紋;

距細管狀,長4-8毫米,末端圓;花藥長約2毫米,藥隔頂部的附屬物長約1.5毫米,下方2枚雄蕊背部的距細管狀,長4-6毫米,末端稍細;子房卵形,無毛,花柱棍棒狀,比子房稍長,基部稍膝曲,柱頭三角形,兩側及后方稍增厚成微隆起的緣邊,頂部略平,前方具短喙。紫花地丁的花果期4月中下旬至9月。

生長習性:紫花地丁性喜光,喜濕潤的環境,耐蔭也耐寒,不擇土壤,適應性極強,繁殖容易,能直播,一般3月上旬萌動,花期3月中旬至5月中旬,盛花期25天左右,單花開花持續6天,開花至種子成熟30天,4月至5月中旬有大量的閉鎖花可形成大量的種子,9月下旬又有少量的花出現。

紫花地丁的作用用途:經過對紫花地丁的觀察、培育發現紫花地丁的返青期,在華北地區一般在3月上旬,地上部枯死期在10月下旬左右,全綠期200多天,紫花地丁具有葉形美觀、地面覆蓋效果好、花期長、觀賞價值高、抗逆境能力強、耐寒性強等特點。具有很高的開發利用和推廣價值。

地被植物:長期以來,城市園林綠地中的地面覆蓋植物多是單一的草坪,景觀單調,養護費用高,草坪被人們看作為綠化中的奢侈品。宿根花卉管理粗放又極具觀賞價值,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如紫花地丁、萱草、石竹、景天等,紫花地丁作為其中之一。

各項測試表明,紫花地丁符合作地被植物的標準,多年生,植株低矮,對地面覆蓋效果好,抗逆能力強,養護管理簡單,不需經常刈剪,具有草坪所不具備的特殊價值,且具有美觀的花色花形,是河北省北方難得的早春花卉,是優良的園林地被植物。 

園林用途:單一種植草坪,景觀單調,可將紫花地丁種植在草坪中,作為綴花草坪,增加草坪的觀賞效果,供游人欣賞休息,種植在園林建筑或古跡等附近的斜坡上既可護坡又可襯托景點;

由于花期長、花色艷麗可以在廣場、平臺布置花壇、花境;在園路兩旁、假山石作點綴給人以親切的自然之美。另外,把不同色系的紫花地丁栽在幽靜的山澗、路旁,點綴于山坡草坪,給森林景觀增添無限魅力,漫山遍野的野花野草。

除了給人以美的享受外,還能散發出陣陣清香,讓人陶醉于大自然。紫花地丁栽培管理簡單,成活率高,早春淡紫色小花競相開放,夏秋季一片翠綠,是很好的園林綠化植物,種源、苗源可近地取材,投資少,效益高。

紫花地丁的繁殖方式

穴盤育苗:紫花地丁種子細小,一般采用穴盤播種育苗方式。床土一般用2份園土,2份腐葉土,1份細沙。播種前要進行土壤消毒,一般可用0.3%~0.5%的高錳酸鉀溶液噴灑床土。

以達到培育壯苗、防治苗期病蟲害的目的。覆蓋厚度以不見種子為宜。播種時間:春播3月上、中旬。秋播8月上旬。播種后控制溫度15℃~25℃之間,一周左右出苗。 

露地播種:于8月份,先將土地平整澆透,待水滲下后,將種子與細沙土拌勻,撒至地面,稍加細土將種子蓋嚴,一周即可出苗。

分株繁殖:將綠化用地翻耕,施足底肥,整平,如4月將其從苗地起出,分株栽植于綠化地內,株行距10cm,澆透水,6月份便可布滿。分株時間在生長季節都可進行,但在夏季分株時注意遮蔭。

紫花地丁如在春季進行分株會影響開花,而雨季移植易成活又不影響第二年開花,紫花地丁的無性繁殖在雨季進行為好。用分株方法進行繁殖時見效較快,在同種條件下分株移植,小紫花地丁較大株的緩苗快,成活率高,綠色期長,在園林綠化上如不特別要求當時的綠化效果盡量采用中小植株進行綠化。

自然繁殖:紫花地丁自繁能力強,按分株栽植法,在規劃區內每隔5m栽植一片,種子成熟后不用采擷,任其隨風灑落,自然繁殖,10月左右便可達到滿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