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鶴芋,別名:白掌、苞葉芋、一帆風順。屬天南星科、白鶴芋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白鶴芋翠綠葉片,潔白佛焰苞,非常清新幽雅,是世界重要的觀賞花。它還是可以過濾室內廢氣的能手。
對付氨氣,丙酮,苯和甲醛都有一定功效。20世紀初開始應用于盆栽觀賞,到80年代在歐洲已十分流行,視白鶴芋為"清白之花",具有純潔平靜、祥和安泰之意。
形態特征:白鶴芋的花葶直立,高出葉叢,佛焰苞直立向上,稍卷,白色,肉穗花序圓柱狀,白色。常見高45厘米。株高40厘米葉大、灰綠色。大型種,葉深色,花小、白色,生長慢。
用119厘米盆,栽植后8個月開花。花序為一肉穗花序,花兩性或單性,花被缺或為4個鱗片狀體;雄蕊1至多數,分離或合生成雄蕊柱,退化雄蕊常存在;子房1,由1至數心皮合成。白鶴芋的花期一般為5—8月。
生長習性:白鶴芋喜陽、不耐寒、較喜水、較喜肥。白鶴芋喜高溫多濕和半陰環境。白鶴芋葉片較大,對濕度比較敏感。夏季高溫和秋季干燥時,要多噴水,保證空氣濕度在50%以上,有利于葉片生長。
高溫干燥時,葉片容易卷曲,葉片變小、枯萎脫落,花期縮短。白鶴芋怕強光暴曬,夏季遮蔭60%~70%,但長期光照不足,則不易開花土壤以肥沃、含腐殖質豐富的壤土為好。喜高溫多濕和半陰環境。
家庭栽培:白鶴芋可用分株和播種繁殖。生長健壯的植株兩年左右可以分株一次,一般于春季結合換盆時或秋后進行。在新芽生出前將限個植株從盆中倒出,去掉舊培養土。
在株叢基部將根莖分割成數叢(每叢含有3個以上的芽),用新培養土重新上盆種植。開花后的白鶴芋經人工授粉可以得到種子,可隨采隨播,用于繁殖。但由于白鶴芋株叢分蒙速度很快,故繁殖多用分株法。
白鶴芋盆栽要求土壤疏松、排水和通氣性好,不可用粘重土壤,一般可用腐葉土、泥炭土拌和少量珍珠巖配制成基質;種植時加少量農家肥作基肥。由于其生長分菜快,需肥量較大,故生長季每1~2周須施一次液肥;
同時供給充足的水分,經常保持盆土濕潤,高溫期還應向葉面和地面噴水,以提高空氣濕度。如周圍環境太干燥,新生葉片變小、發黃,嚴重時枯黃脫落。秋末及冬季應減少澆水量,保持盆土微濕即可。
它要求半陰條件,生長季須遮陰60%~70%。如光線太強,葉片容易灼傷、枯焦,葉色暗淡,失去光澤;但長期光線太暗,植株生長不健壯,且不易開花。白鶴芋為喜高溫性種類,長期低溫及潮濕易引起根部腐爛、地上部分枯黃,所以冬季要注意防寒保溫,同時保持盆土濕潤。
貯存運輸:盆栽白鶴芋在貯運過程中,溫度控制在13~16℃,相對濕度80%~90%,能耐黑暗環境30天。
白掌的繁殖方式:白鶴芋常用分株、播種和組培繁殖。
分株繁殖:以5~6月進行最好。將整株從盆內托出,從株叢基部將根莖切開,每叢至少有3~4枚葉片,分栽后放半陰處恢復。
播種繁殖:開花后經人工授粉,可以得到種子。采種后需立即播種,發芽溫度為30℃,播后10~15天發芽。如發芽時遇溫度過低,種子易腐爛。
組培繁殖: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白鶴芋在美國、德國已開始進行組培繁殖。以幼嫩花序和側芽為外植體,經消毒后接:在添加10毫克/升6-芐氨基腺嘌呤和2毫克/升吲哚乙酸的MS培養基上,40~45天后長出愈傷組織和不定芽。再把不定芽轉移到添加吲哚乙酸2毫克/升的MS培養基上,30~40天誘導生根,成為完整植株。
白掌的病害防治
危害葉片:白鶴芋常見細菌性葉斑病、褐斑病和炭疽病危害葉片,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灑。另有根腐病和莖腐病發生,除注意通風和減少濕度外,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防治。
介殼蟲:有時發生介殼蟲和紅蜘蛛危害,用50%馬拉松乳油1500倍液噴殺防治。防治方法:方法是用抹布擦拭、噴施風油精或洗衣粉500倍液、噴施殺撲磷、虱蚧寧、國光蚧克等進行防治,效果均良。
一般通風不良是誘導此蟲害的主要原因,介殼蟲吮吸花卉植物的汁液,一般不移動,擦拭去除即死亡,為最環保的方法,但一定要擦拭干凈。注意噴藥殺滅后,死亡的介殼蟲也不能掉落。以后要加強通風管理,是預防病蟲害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