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檀(拉丁學名:Pterocarpus indicus Willd.),喬木,高15-25米,胸徑達40厘米;樹皮灰色。羽狀復葉長15-30厘米;托葉早落;小葉3-5對,卵形,先端漸尖,基部圓形,兩面無毛,葉脈纖細。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多花,被褐色短柔毛;
花梗長7-10毫米,頂端有2枚線形,易脫落的小苞片;花萼鐘狀,微彎,長約5毫米,萼齒闊三角形,先端圓,被褐色絲毛;花冠黃色,花瓣有長柄,邊緣皺波狀,旗瓣寬10-13毫米;子房具短柄,密被柔毛。莢果圓形,扁平,偏斜,寬約5厘米,對種子部分略被毛且有網紋,周圍具寬翅,翅寬可達2厘米,有種子1-2粒。
花期春季。產中國臺灣、廣東和云南(南部)。生于坡地疏林中或栽培于庭園。印度、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緬甸也有分布。木材堅硬致密,心材紅色,為優良的建筑、樂器及家具用材;樹脂和木材藥用。
形態特征:喬木,高15-25米,胸徑達40厘米;樹皮灰色。羽狀復葉長15-30厘米;托葉早落;小葉3-5對,卵形,長6-11厘米,寬4-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兩面無毛,葉脈纖細。
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多花,被褐色短柔毛;花梗長7-10毫米,頂端有2枚線形,易脫落的小苞片;花萼鐘狀,微彎,長約5毫米,萼齒闊三角形,長約1毫米,先端圓,被褐色絲毛;花冠黃色,花瓣有長柄,邊緣皺波狀,旗瓣寬10-13毫米;
雄蕊10,單體,最后分為5+5的二體;子房具短柄,密被柔毛。莢果圓形,扁平,偏斜,寬約5厘米,對種子部分略被毛且有網紋,周圍具寬翅,翅寬可達2厘米,有種子1-2粒。花期春季。
生長習性:主要分布在中國臺灣、廣東和云南(南部)。印度、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緬甸也有分布。生于坡地疏林中或栽培于庭園。紫檀樹對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對土壤不苛求,多石礫的土壤、濱海沙土,甚至含有一定鹽分的土壤也能生長良好。其根系發達,具根瘤;能固氮;喜強光,生長快,再生力強。
紫檀的繁殖方式
種子:種子繁殖法即有性繁殖法,就是利用雌雄受粉相交而結成種子來繁殖后代,一般繁殖多用此法,不僅有大量種子產生可以繁殖較多的新苗。種子繁殖的紫檀樹實生苗,根系發達,抗風力強,枝繁葉茂,生機形態多姿,并能隨著樹的逐年生長成材,但這種樹一般都要種植十多年后才開花結果。
扦插:剪取花卉的、莖、葉插入苗床中,使其生長為一棵完整的植株,這種方式叫扦插。用作扦插的材料(根、莖、葉),叫做插穗。扦插繁殖的紫檀樹,優點是枝條來得容易,價格便宜,解決了綠化的燃眉之急。缺點是其根系是向四周平展生長,無法形成垂直向下長的主根,由此抗風力差,為了防臺風。
每年都要將部分或全部枝條砍下變成禿頂斷頭樹,年復一年地砍伐枝條,既影響了樹的生長,也影響了樹形樹貌。同時也難長出有價值的心材(格),要想取得紫檀樹心材,必須用種子繁殖。
紫檀的栽培技術
采種:紫檀在8-10月果熟,莢果由黃色轉褐色時即可采摘,果為不開裂莢果,每個果有1-4粒種子,莢果可在常溫下儲藏,經7個月室溫貯藏,發芽率不會降低。種子千粒重81.0-92.2克。
育苗:紫檀幼苗在溫度3-5℃易受凍害,因此應選擇環境溫暖、陽光充足的苗圃地。以先育小苗再移植分床為宜,小苗10-20厘米高時即可移植。播種基質可用河沙或沙土。以莢果播種,播種前應將莢果除去果翅(剪去或火燒)。播種時床面應先用木板刮平,平鋪莢果不重疊。
覆土以不見種子為度,切勿太厚,不然出苗難,然后再蓋些稻草等保濕。7天開始出苗,一般莢果發芽率50%以上,每個莢果出苗2-3株,多則4株,少則l株。出苗后1個月就可移植分床或移入容器袋,分床株行距為20厘米×20厘米。
春夏季節以1-2厘米粗的枝條作插穗,直徑5厘米左右的萌條也常用于扦插,也可用大樹上2-3年的萌條作大插穗扦插,成活率均較高,扦插3-6個月后即可出圃。
造林:紫檀在泉州以南沿海地區房前屋后、四旁地或海拔100米以下的緩坡地可造林,造林宜在雨季。造林用苗以40厘米高的容器苗效果較好,定植后7天開始發新根, 10天后開始生長。裸根苗造林一般苗高應達1米左右,過大的苗應截干。
造林地應清山挖穴,穴規格為60厘米×60厘米×40厘米。施基肥則造林效果更好。定植密度為2米×3米或2米×4米。可營造純林或與其他樹種混交,混交樹種直選擇短輪伐期樹種如厚莢相思、大葉相思等作隔行混交,可使疏伐木得到合理利用。
撫育:紫檀的枝葉牛羊特喜食,造林后應立即禁牧。為促進幼林生長,定植1個月后在幼樹周圍穴施尿素50克/株,效果明顯。每年應除草松土2次,并及時抹芽修枝以培育良好干形。定植密度高的應根據留優除劣的原則伐除被壓木和衰弱木,保持適宜的立木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