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青樹,稀有種。水青樹科落葉喬木,第三紀古老孑遺珍稀植物,分布于陜西南部、甘肅東南部、四川中南部和北部等地,生于海拔1100~3500米處的常綠、落葉闊葉林中或林緣。
分布于中國的陜西、甘肅、湖北、四川、貴州、云南等省及印度的北部、緬甸北部、尼泊爾和不丹。水青樹的木材無導管,對研究中國古代植物區系的演化、被子植物系統和起源具有重要科學價值。水青樹是國家二級保護樹種。
形態特征:水青樹為喬木,高可達30米,胸徑達1.5米,全株無毛;樹皮灰褐色或灰棕色而略帶紅色,片狀脫落;長枝頂生,細長,幼時暗紅褐色,短枝側生,距狀,基部有疊生環狀的葉痕及芽鱗痕。
水青樹的葉片卵狀心形,長7-15厘米,寬4-11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心形,邊緣具細鋸齒,齒端具腺點,兩面無毛,背面略被白霜,掌狀脈5-7,近緣邊形成不明顯的網絡;葉柄長2-3.5厘米。
水青樹花小,呈穗狀花序,花序下垂,著生于短枝頂端,多花;花直徑1-2毫米,花被淡綠色或黃綠色;雄蕊與花被片對生,長為花被2.5倍,花藥卵珠形,縱裂;心皮沿腹縫線合生。水青樹花期6-7月。水青樹果期9-10月。
生長習性:水青樹分布區寬闊,產地氣候溫涼,多雨,霧期長,濕度大,年平均溫7.2-17.5℃,年降水量1000-1800毫米,相對濕度85%左右。土壤為酸性,山地黃壤或黃棕壤,pH值4.5-5.5。
水青樹為深根性、喜光的陽性樹種,幼齡期稍耐蔭蔽。喜生于土層深厚、疏松、潮濕、腐殖質豐富、排好良好的山谷與山腹地帶,在陡坡、深谷的懸巖上也能生長。零星散生于常綠、落葉闊葉林內或林緣。當常綠、落葉林被破壞后,往往長成塊狀純林。
水青樹的栽培技術:水青樹生長較快速。在采伐跡地上可用種子繁殖,或進行人工育苗造林。
播種:水青樹于11-12月采種,次年春播,也可在7-8月采種,當年播種。每100千克果實可獲種子1.5千克,千粒重藍桉為2.8克、直干桉為1.5克,種子發芽率達90%以上。
母床育苗:選擇土壤肥沃的菜園地做苗床地,在3月中旬播種,精細整地理墑,墑寬1.2-1.6米。將種子浸泡48小時后,用細沙拌勻種子撒播于苗床上,用細糞土覆蓋1-2厘米厚。
澆足水后蓋膜,播后7-10天可出土,土壤保持濕潤、通風,防止高溫燒苗。當小苗長至5-10厘米高時,揭膜煉苗;苗長到30-40厘米高時,宜選陰雨天移栽,易成活。在滇中地區于6月上旬至7月上旬移栽最佳。
營養袋育苗:營養土裝袋后,將浸泡好的種子播于袋中(每袋2-3粒),再覆蓋一層細糞,澆足水后蓋膜,注意通風和保持水分。在小苗成長期間定苗,拔出弱小苗,每個營養袋留1株。待小苗長至10-20厘米高時可以移栽,一般3月上旬育苗,6月上旬雨季進行移栽。
苗床管理:待幼苗出苗后,拔除苗床的所有雜草。水青樹幼苗易發生立枯病,發病初期每畝用70%敵克松500倍液(每畝用100千克藥液),噴淋或澆潑苗床2-3次,每次間隔時間10-15天。
移栽及幼樹管理
移栽:6月上旬雨季開始后進行移栽,塘深40厘米,直徑40厘米,每畝植300株(株行距1×2米),栽后澆足定根水,培土要高于地表,防止積水爛根和土壤板結,利于幼樹成活生長。
施肥:成活后,每畝用復合肥50千克或普通過磷酸鈣40千克、尿素10千克,于塘周施用。
幼樹管理:成活后的幼樹林應禁止放牧,及時鏟鋤樹苗周圍的雜草,有條件的松土,保持土壤疏松。樹苗長至2-3年后,每年進行修枝1次,修除下層細弱枝,有利于通風透光,保持樹苗的成長。4年后即可采葉提取芳香油。
水青樹的作用用途
研究價值:水青樹是第三紀留下的活化石,水青樹的化石在新生代始新世找到,是古老的孑遺植物,在被子植物中,它的木材無導管,對研究中國古代植物區系的演化、被子植物系統和起源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水青樹是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此樹種起源古老,系統位置孤立,生態環境特殊,對研究被子植物的起源具有重要的價值。
經濟價值:水青樹木材質堅,結構致密,紋理美觀,供制家具及造紙原料等。木材灰色或淺灰褐色,心材不明顯,無特殊氣味,紋理直,結構粗,生長輪明顯,質輕而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