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葶鳶尾(學名:Iris delavayi Micheli):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粗壯,直徑約1厘米,斜伸,外包有棕褐色老葉殘留的纖維;須根粗,黃白色,有皺縮的橫紋。葉灰綠色,劍形或條形。花莖中空,光滑,中下部有3-4枚披針形的莖生葉;

苞片2-3枚,內包含有2朵花;花深紫色或藍紫色,具暗紫色及白色斑紋;外花被裂片倒卵形,頂端微凹,花盛開時向下反折,花被裂片上有白色及深紫色的斑紋,爪部楔形,內花被裂片倒披針形,花盛開時向外傾斜。

蒴果柱狀長橢圓形,無喙;種子紅褐色,扁平,圓盤形。長葶鳶尾的花期5-7月,果期8-10月。長葶鳶尾生于海拔2700-3100米的水溝旁濕地或林緣草地。長葶鳶尾產中國四川、云南、西藏。此花有栽培,具有較高的園藝價值。

形態特征:長葶鳶尾的葉灰綠色,劍形或條形,長50-80厘米,寬0.8-1.5厘米,頂端長漸尖,基部鞘狀,無明顯的中脈。長葶鳶尾的花莖中空,光滑,高60-120厘米,直徑5-7毫米,頂端有1-2個短側枝,中下部有3-4枚披針形的莖生葉;

苞片2-3枚,膜質,綠色,略帶紅褐色,寬披針形,長7-11厘米,寬1.8-2厘米,頂端長漸尖,內包含有2朵花;花深紫色或藍紫色,具暗紫色及白色斑紋,直徑約9厘米;花梗長3-6厘米;

花被管長1.5-1.8厘米,外花被裂片倒卵形,長約7厘米,寬約3厘米,頂端微凹,花盛開時向下反折,花被裂片上有白色及深紫色的斑紋,爪部楔形,中央下陷呈溝狀,無附屬物,內花被裂片倒披針形。

長約5.5厘米,花盛開時向外傾斜;花藥乳黃色,花絲淡紫色,花柱分枝淡紫色,長約5 厘米,寬約1.6 厘米,頂端裂片長圓形,子房柱狀三棱形,長1.8-2厘米,直徑約7毫米。

長葶鳶尾的蒴果柱狀長橢圓形,長5-6.5厘米,直徑1.5-2.5厘米,無喙;種子紅褐色,扁平,圓盤形,直徑約6毫米。長葶鳶尾的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生長習性:長葶鳶尾在野生狀態下生長于灌木林緣,陽坡地、林緣及水邊濕地。種植環境喜濕潤且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沙壤土或輕黏土,有一定的耐鹽堿能力,在pH值為8.7、含鹽量0.2%的輕度鹽堿土中能正常生長。喜光,也較耐陰,在半陰環境下也可正常生長。喜溫涼氣候,耐寒性強。

長葶鳶尾的繁殖方式

分株繁殖:分株繁殖一般每隔2至4年進行一次,于春、秋兩季或花后進行。鳶尾在花后進行分株(要避開梅雨季節),在冬季到來之前花芽就能分化充足,第二年即可開花。分割根莖時,以3至4個芽為好。

分株若太細,則會影響翌年開花。在進行分株繁殖時,應將植株上部葉片剪去,留20厘米左右進行栽植。鳶尾大多數品種宜淺植。栽植間距依種類而異,強健種為50×50厘米,一般品種在20×20厘米左右。

播種繁殖:若采用種子繁殖,應在種子成熟后立即進行,這樣種子容易萌發,2至3年即可開花。 

種球繁殖:一只種球經過一年的種植開花后養分將會耗盡,產生新根,新球周圍又會有許多子球,子球通過1至2年的種植,又可發育成開花球。世界花卉種植專家對球根鳶尾的腋芽、鱗莖、莖盤、花莖等不同器官進行組織培養,使之長出新的球莖,這為加速繁殖及培育無病害的健壯母球提供了新辦法。

長葶鳶尾的病害防治

白絹病:常見病害。主要為害植株的莖或葉的基部,嚴重時整株死亡。高溫多濕,土壤貧瘠板結時發病率高。防治方法:輪作期應在4年以上。適當通風,避免栽培過密。發病期前定期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葉枯病:葉枯病是一種常見病,這種病傳染性非常強,對鳶尾生長有較大影響。現將其發病癥狀、發生規律及防治方法介紹如下:癥狀:多從葉尖部開始發生,發病初期葉尖有灰褐色病斑或片狀干枯,以后逐漸向葉基部侵染,最后導致整個葉片呈焦枯狀,并出現黑色粒狀物。

發病規律是病原菌以菌核狀態在土壤或病株殘體上越冬,仲春伴隨雨、風或澆水傳播,整個生長季均能發病,6至9月為發病高峰期。防治方法:加強檢疫,不引進帶病植株。栽植前做好土壤及植株消毒。加強日常養護,防止栽植地積水。

發病初期及時將病葉剪除,減少侵染源。冬季將地表葉片剪除,集中燒毀。如有發病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與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交替噴施,連噴4至5次,每次間隔8至10天。

立枯病蟀:患立枯病的植株,球莖鱗片基部變軟,之后呈現灰褐色,上覆白色霉狀物,最后完全腐爛掉。其病因主要是由孢子感染,一般溫度愈高,病害發展蔓延愈快。防治方法:①用四氯丹及免賴得消毒種球。②用蒸氣滅菌法或用溴化鉀烷消毒土壤。③與劍蘭及小蒼蘭輪作。

根腐病蟀:主要表現在植株局部生長受阻,花苞枯萎,根系呈水漬狀腐爛。其病因是線蟲經土壤在染根部,較難控制。防治方法:①以四氯丹+免賴得消毒種球。②土壤消毒,或在種植后發病初期每平方米用依得利5-8克或普拔克7-14毫升消毒。③用溴化甲烷消毒處理。 

尻腐病蟀:患尻腐病的鳶尾表現生育不良,葉變黃,不久即枯萎;球根基部腐敗,后期生有白色霉菌。防治方法:①氧化苦土壤消毒。②洛比龍浸漬球根消毒。

花葉病蟀:主要表現為葉部有灰白色輪點或黃、白色條斑,把植株葉片透光看,有許多透明的小斑點,不久變紫色斑點,由下部葉往上枯萎。主要病因是該病毒由蚜蟲媒介或手和器具等接觸傳染。防治方法:①繁殖時選無病植株或球根。②手、刀具等工具消毒。③用馬拉松、氧化樂果、蚜滅多等農藥防治蚜蟲。

根腐線蟲蟀:植株受害后有局部性的生長阻礙,花苞枯萎,根系呈現許多短小窄黑的根,嚴重時球根將爛掉。防治方法以蒸氣滅菌或以溴化甲烷消毒土壤。

蟋蟀:蟋蟀主要是在雜草中繁殖,先期食害值株芽尖,不久即食植株的葉片。防治方法:①噴灑七氯滅蟲。③及早除掉雜草。另外,鳶尾在生長過程中還易發生蚜蟲、紅壁虱等蟲害,主要是在高溫干燥時發生,大發生時不易滅絕。

因而要在早期噴灑有機硫磺劑(克殺螨、滅螨法等)和其他殺壁虱劑,同時使用敵敵畏等殺蟲熏煙劑,也能收到良好的防效。但在高溫多濕和整個開花期易產生藥害,故要避免使用,或者噴完藥后用清水淋洗。有條件使用注射管加壓噴水,除蟲的效果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