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脈根又名五葉草(四葉草)是一種豆科植物,這種植物在中國南北等地均有栽培。鳥足豆、牛角花,是多年生豆科百脈根屬草本植物,原產歐亞大陸溫帶地區,中國河北、云南、貴州、四川、甘肅等地均有野生種分布。
1980年以后,中國一些科研部門從加拿大等國引入百脈根栽培品種,廣泛用于果園生草、綠肥、草場改良及牧草。百脈根耐瘠薄、固土防沖刷能力強,是很好的水土保持植物,是貴州栽培利用和草山改良的一種優良豆科牧草。百脈根花期5-9月,果期7-10月。
形態特征:百脈根為多年生草本,高15-50厘米,全株散生稀疏白色柔毛或禿凈。具主根。莖叢生,平臥或上升,實心,近四棱形。羽狀復葉小葉5枚;葉軸長4-8毫米,疏被柔毛,頂端3小葉,基部2小葉呈托葉狀,紙質,斜卵形至倒披針狀卵形,長5-15毫米,寬4-8毫米,中脈不清晰;小葉柄甚短,長約1毫米,密被黃色長柔毛。
百脈根莖叢生,無明顯主莖,莖長30-80cm,光滑無毛,直立或匍匐生長。 主根深長,側根多而發達。根分布于60厘米土層中。莖枝叢生,匍匐生長,莖光滑,長90厘米。掌狀三出復葉,有大托葉,形似葉片,故名五葉草。
傘形花序,小花4~8朵,位于長花梗頂端,花色淡黃至深黃。莢長圓,聚生花梗頂端,散開,狀如鳥足,故有鳥足豆之稱,每莢含種子10~15粒。種子細小,腎形,光滑棕色或墨綠色,千粒重1.2克。百脈根花期5-9月,果期7-10月。
生長習性:百脈根喜溫暖濕潤氣候,耐瘠、耐濕、耐蔭、可在林果行間種植。百脈根最適宜溫度為18-25℃,開花要求21-27℃。耐寒力較差,幼苗易受凍害,成株剛有一定耐寒能力,-3--7℃下莖葉枯黃。耐熱能力比紫花苜蓿稍強,耐旱能力比苜蓿稍差,比紅三葉和白三葉強,喜濕潤不耐蔭蔽。
百脈根的繁殖方式
播種:百脈根種子田播種,用國家或省級牧草質量標準規定的Ⅰ級種子;收草地,放牧地播種Ⅰ、Ⅱ、Ⅲ級種子均可。百脈根種子硬實率高,播種前要進行硬實處理,處理方法有:有機械法擦傷種皮,用溫水浸泡24小時,晾干再播;
用濃硫酸浸泡20~30分鐘,用清水沖洗干凈,晾干再播,播種量因利用目的而定,種子田條播,每畝0.4~0.5千克,行距30~40厘米。收草地條播,每畝0.5~0.6千克,行距20~30厘米,撒播0.7~0.8千克,與禾本科牧草混播,百脈根占40~50%。播種深度1~2厘米。
播種期因地區間氣候差異而不同,寒冷地區應早春播種,溫暖地區可以春播,也可以夏播和秋播,秋播不應遲于8月下旬,要使幼苗有1個月以上的生長期,以利越冬。補播改良天然草地的可以在入冬時寄予過冬播種。
建立永久性人工草地時,可以單播,也可以混播,常用適宜混播組合草種有草地早熟禾、無芒雀麥、雞腳草、多年生黑麥草、高牛尾草等。混播比例,百脈根占40~50%為宜。在進行純種繁育時,可用根或莖切段扦插繁殖。在補播改良天然草地時,可調整控制利用,以利種子充分成熟,便于藉種子自然落粒,自行繁衍改良。
百脈根的作用用途
飼用價值:百脈根莖細葉多,產草量高,一般畝產鮮草1500~3000千克,高者可達4000千克,刈割后,再生緩慢,一般每年刈割2~3次。營養含量居豆科牧草的首位,特別是莖葉保存養分的能力很強,在成熟收種后,蛋白質含量仍可達17.4%,品質仍佳。刈割利用時期對營養成分影響不大,因而飼用價值很高。
其莖葉柔軟細嫩多汁,適口性好,各類家畜均喜食??韶赘钋囡暎烧{制青干草,加工草粉和混合飼料,還可用作放牧利用。用于青飼或放牧時,其青綠期長,含皂素低,耐牧性強,不會引起家畜膨脹病,為一般豆科牧草所不及。因其耐熱,夏季一般牧草生長不良時,百脈根仍能良好生長,延長利用期。
其他用途:百脈根根系發達,側根著生眾多根瘤,根茬地翻耕后能增加土壤有機質和氮素,改土肥田效果好,對后作增產作用大,常與禾谷類糧草料及油料、經濟作物輪作倒茬利用。莖枝匍匐生長,枝葉茂密,覆蓋度大,在荒坡裸地種植,護坡保持水土性能好?;ㄆ陂L,昆蟲傳粉,是很好的密源植物。
百脈根壽命長,可與禾本科牧草混播,建立永久性刈牧兼用草地。種子有落地自生,自行繁衍習性,可用來補播天然草地,可使草地經久不衰,提高產量和質量。根和莖都有從腋芽生出新枝的能力,可切成短段作扦插繁殖,在牧草純種繁育和育種中有很高的價值,種子結實率高,繁殖系數大,每畝可產種子40~70千克,利于推廣。
園林用途:引進種適應性強,產量高,是貴州栽培利用和草山改良的一種優良豆科牧草。百脈根耐瘠薄、固土防沖刷能力強,是很好的水土保持植物。中國農科院蘭州畜牧所,甘肅農業大學、甘肅省草原工作隊。
甘肅草原生態所等單位,先后從外地引進良種在蘭州、武威、岷縣、榆中、慶陽等地開展引種試驗,做了大量的工作,雖在各地生長良好,但都未進入在生產中推廣應用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