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干學(xué)名(Belamcanda chinensis (L.) Redouté),多年生直立草本。別名:烏扇、烏蒲、夜干、烏翣、烏吹、草姜,為鳶尾科植物射干的根莖。苦,寒,有毒,入肺、肝經(jīng)。為清熱解毒中藥,具有解毒利咽,清熱化痰,散熱消結(jié)的作用。主治:治喉痹咽痛,咳逆上氣,痰涎壅盛,瘰疬結(jié)核,瘧母,婦女經(jīng)閉,癰腫瘡毒。
形態(tài)特征:射干的花序頂生,叉狀分枝,每分枝的頂端聚生有數(shù)朵花;花梗細,長約1.5厘米;花梗及花序的分枝處均包有膜質(zhì)的苞片,苞片披針形或卵圓形;花橙紅色,散生紫褐色的斑點,直徑4~5厘米;
花被裂片6,2輪排列,外輪花被裂片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長約2.5厘米,寬約1厘米,頂端鈍圓或微凹,基部楔形,內(nèi)輪較外輪花被裂片略短而狹;雄蕊3,長1.8~2厘米。
著生于外花被裂片的基部,花藥條形,外向開裂,花絲近圓柱形,基部稍扁而寬;花柱上部稍扁,頂端3裂,裂片邊緣略向外卷,有細而短的毛,子房下位,倒卵形,3室,中軸胎座,胚珠多數(shù)。射干的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長習(xí)性:射干生于林緣或山坡草地,大部分生于海拔較低的地方,但在西南山區(qū),海拔2000~2200米處也可生長。射干喜溫暖和陽光,耐干旱和寒冷,對土壤要求不嚴(yán),山坡旱地均能栽培,以肥沃疏松。地勢較高、排水良好的沙質(zhì)壤土為好。中性壤土或微堿性適宜,忌低洼地和鹽堿地。
射干的繁殖方式:射干用種子和根莖繁殖。種子繁殖的生產(chǎn)周期長,但繁殖系數(shù)高;根莖繁殖的收獲早、見效快,但繁殖系數(shù)低,長期栽種還會導(dǎo)致種質(zhì)退化。故生產(chǎn)上宜用兩種方法交替使用。多采用根莖繁殖,因為繁殖的快,也可用種子繁殖。
種子繁殖
采種: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當(dāng)果殼變黃色將要裂口時,連果柄剪下,置于室內(nèi)通風(fēng)處晾干后脫粒。
種子特性及催芽處理:采后的種子切勿曝曬,否則增加種皮的堅硬性。射干種子具有后熟性,必須在低溫濕潤條件下才能完成生理后熟。春播的種子須進行低溫處理才能萌發(fā)。
方法是:秋天采收的種子混拌3倍的濕沙,挖坑埋于室外,坑的大小深淺依種量多少而定,保持濕潤,不讓受凍,翌春挖出播種。秋播的種子須用40~50℃溫水浸泡24小時,然后陰干播種。
播種:射干種子繁殖采用直播和育苗移栽均可,播種時期因露地和地膜覆蓋而有所不同。露地直播者,春播在清明前后進行,秋播在9~10月。一般采用溝播。在整好的畦面上,按株行距為25厘米×30厘米開溝定穴。
溝深5厘米左右,溝底要平整、疏松,在每穴內(nèi)施入土雜肥,蓋細土約2厘米厚,然后播入催過芽的種子5~6粒。播后覆土壓實,適量澆水,蓋草保濕保溫,畝用種量2~3千克,播后20天左右即可出苗。
露地育苗移栽者,春播在3月進行,秋播在9~10月,播前先將畦面澆透水,水滲干后,按行距20厘米橫向開溝,深6厘米,播幅寬10厘米,然后,將催芽籽均勻地播入溝內(nèi),覆蓋拌有土雜肥的細土厚5厘米。
或?qū)⑹孪葌浜玫姆N子撒播入苗床,覆蓋5~6厘米厚的細肥土即可。播后稍加鎮(zhèn)壓,蓋草保濕保溫,畝用種量8~10千克。為使射干播種當(dāng)年延長生長期,可利用塑料小拱棚增溫,能早播早出苗。
用塑料小拱棚育苗可于1月上、中旬按常規(guī)操作方法進行。先將混沙貯藏裂口的種子播入苗床覆上一層薄土后,每天早晚各噴灑1次溫水,1星期左右便可出苗。出苗后加強肥水管理,到3月中、下旬就可定植于大田。
根莖繁殖:在1月下旬,將作種用的射干挖出,選生長健壯、鮮黃色、無病蟲害的根莖,按每2~3個芽和部分須根切成4厘米長的根段(適當(dāng)修剪過長的須根,便于栽植成活),待切口愈合后,將種根莖在濃度為百萬分之五十的ABT4號生根粉溶液中浸泡3小時后栽植。
這樣可促使根莖上的休眠芽萌發(fā)和提早出苗。據(jù)試驗證明,凡經(jīng)處理的種根莖,和未處理的比較,出苗提早10天,根莖芽出苗率提高30%。栽時,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25~30厘米、株距20~25厘米挖穴,深15厘米,穴底要平整,挖松底土,在開好的栽種穴內(nèi)施入拌好的細土。
然后每穴栽種1~2段種根,隨即蓋上6~7厘米厚的細土,稍壓緊并澆透水(最好施腐熟人畜糞尿水),再覆細土與畦面平,隨即覆蓋地膜,50天左右便可出苗。此時要及時破膜放苗,防高溫?zé)纭?/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