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雞菊又名小波斯菊(Calliopsis),是菊科(compositefamily)的一個屬,為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植物,大部分品種原產于北美洲東部。最早由英國人在山東半島引進種植,目前在全國各地多有生長。
金雞菊屬于菊科家族(Compositae)。主要種類有,金雞菊,大花金雞菊,大金雞菊,輪葉金雞菊。小波斯菊的拉丁學名是Coreopsistinctoria;大金雞菊的拉丁學名是C.rosea。
形態特征:金雞菊是多年生宿根草本,金黃色的金雞菊高度可達3英尺(90厘米),是最流行的品種。金雞菊的葉子分裂成窄片,像是蕨類植物的葉子,葉片多對生,稀互生、全緣、淺裂或切裂。
花冠是黃色或紫紅色的,花心呈棕金色。花單生或疏圓錐花序,總苞兩列,每列3枚,基部合生。舌狀花1列,寬舌狀,呈黃、棕或粉色。管狀,花黃色至褐色。金雞菊的花冠大約有3英寸(7.5厘米)寬,花盤(disk)黃色。
齒狀的傘形花冠呈黃色、白色、粉色或者紫紅色。七月到十月是開花的季節,在干燥和沙質土壤中長得最好。大金雞菊(Tickseed)是野生的金雞菊,長有粉色的傘形花冠,葉子像草。
生長習性:金雞菊類耐寒耐旱,對土壤要求不嚴,喜光,但耐半陰,適應性強,對二氧化硫有較強的抗性。在地勢向陽,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中生長較好。在肥沃而濕潤的土壤中枝葉茂盛,開花反而減少,它整個生長過程忌暑熱,喜光,耐干旱脊薄,栽培管理粗放。
金雞菊的繁殖方式:金雞菊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類耐寒耐旱,對土壤要求不嚴,喜光,但耐半陰,適應性強,對二氧化硫有較強的抗性。金雞菊栽培容易,能自行繁衍。生產中多采用播種或分株繁殖,夏季也可進行扦插繁殖。
播種繁殖一般在8月進行,也可春季4月底露地直播,7-8月開花,花陸續開到]0月中旬。二年生的金雞菊,早春5月底6月初就開花,一直開到10月中旬。欲使金雞菊開花多,可花后摘去殘花,7-8月追一次肥,國慶節可花繁葉茂。
金雞菊生命力很強,所以花語是競爭。但是如果不加控制,任其無限發展,就會奪取經濟作物的營養,影響莊稼的生長。在有的地方已將它列為毒草之一,被稱作“美麗的殺手”。
種子采收:植株性狀金雞菊為一年生草本植物。株高40-50厘米。瘦果生于頭狀花序,黑色,無冠毛,8-10月陸續成熟。種子采收收獲部位為金雞菊的頭狀花序。通常在每年8-10月間,選擇瘦果大部分成熟的頭狀花序剪下。
把它們曬干后置于干燥陰涼處,集中去雜,清選出種子。分級所采收的種子應該在保證本種凈度、正常含水量、無異物污染之前提下進行分級;一級種子的萌發率≥98%;二級種子的萌發≥95%;三級種子的萌發率≥92%。各級種子在使用時,其萌發率允許低于相應標準的5%;隨著存放時間的延長,其萌發率標準也要相應下調。
金雞菊的種子粒徑較大。多采用防潮的紙袋作為內包裝;印有說明的紙袋作為外包裝。注意在操作時勿與其他等級的種子弄混。批發裝:內盛種子300-500克;零售裝:內盛種子0.1-0.2克。
保鮮管理可以將種子置于干燥避光、通風良好、環境溫度在10-15℃之處進行貯藏。存放期限按照上述方法處理,金雞菊的種子通常能夠存放1-2年仍保持相當的發芽率。園藝應用金雞菊葉片翠綠,花色金黃,多行地栽裝點環境,亦可盆栽觀賞。
播種法養殖金雞菊主要在每年的3-4月間進行,它的種子應該提前上市。為了保證品質,銷售淡季要將尚未售出的金雞菊種子入庫貯藏。對存放1年以上的陳種,在供貨前要予以說明。
金雞菊的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金雞菊的藥用價值不大,但也不可忽視,其味甘、辛、苦,性微寒,入肝、肺經,有助疏散風熱之功效,多用于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表現為發熱、頭痛、咳嗽、咽紅及肝陽上亢之眩暈,無論寒熱均可應用。
也可用于肝火、風熱所致的目赤腫痛、肝腎不足或近視、夜盲等。金雞菊還有清熱解毒作用,可用于瘡癤腫毒,常用量為10~15克,水煎服。但氣虛胃寒、食少泄瀉者宜慎用。
園林用途:原產美國東部地區,耐寒,耐熱,生長粗放,江南常流為野生地被。重瓣種需分株繁殖。花開時一片金黃,絢爛可觀。頭狀花序金黃色。花期夏、秋季。有重瓣大花栽培變種。
枝葉密集,尤其是冬季幼葉萌生,鮮綠成片。春夏之間,花大色艷,常開不絕。還能自行繁衍,是極好的疏林地被。可觀葉,也可觀花。在屋頂綠化中作覆蓋材料效果極好,還可作花境材料。
觀賞價值:金雞菊花朵繁盛鮮艷,冬葉長綠,至冬不凋,花期長達2個月之久,植株生長健壯,栽培繁殖容易,為很好的觀花常綠植物。枝葉密集,尤其是冬季幼葉萌生,鮮綠成片。春夏之間,花大色艷,常開不絕。
還能自行繁衍,是好的疏林地被。可觀葉,也可觀花。在屋頂綠化中作覆蓋材料效果也好,還可作花境材料。也可在草地邊緣、向陽坡地、林場成片栽植,不需施任何水肥,都能生根開花不絕。其枝、葉、花可供藝術切花用,用于制作花籃或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