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穗莧,別名:老槍谷,拉丁文名:Amaranthuscaudatus.莧科、莧屬一年生草本,高達15米;莖直立,粗壯,具鈍棱角,單一或稍分枝,綠色,或常帶粉紅色,幼時有短柔毛,后漸脫落。

葉片菱狀卵形或菱狀披針形,頂端短漸尖或圓鈍,具凸尖,基部寬楔形,稍不對稱,全緣或波狀緣,綠色或紅色,除在葉脈上稍有柔毛外,兩面無毛;胞果近球形,直徑3毫米,上半部紅色,超出花被片。種子近球形,直徑1毫米,淡棕黃色,有厚的環(huán)。

形態(tài)特征:尾穗莧的葉片菱狀卵形或菱狀披針形,長4-15厘米,寬2-8厘米,頂端短漸尖或圓鈍,具凸尖,基部寬楔形,稍不對稱,全緣或波狀緣,綠色或紅色,除在葉脈上稍有柔毛外,兩面無毛;葉柄長1-15厘米,綠色或粉紅色,疏生柔毛。

尾穗莧為圓錐花序頂生,下垂,有多數(shù)分枝,中央分枝特長,由多數(shù)穗狀花序形成,頂端鈍,花密集成雌花和雄花混生的花簇;苞片及小苞片披針形,長3毫米,紅色,透明,頂端尾尖,邊緣有疏齒,背面有1中脈;

花被片長2-2.5毫米,紅色,透明,頂端具凸尖,邊緣互壓,有1中脈,雄花的花被片矩圓形,雌花的花被片矩圓狀披針形;雄蕊稍超出;柱頭3,長不及1毫米。尾穗莧的胞果近球形,直徑3毫米,上半部紅色,超出花被片。種子近球形,直徑1毫米,淡棕黃色,有厚的環(huán)。尾穗莧的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長習(xí)性:尾穗莧喜溫暖濕潤和陽光充足環(huán)境,不耐寒,耐干旱和鹽堿,對土壤要求不嚴(yán),宜在肥沃和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中生長。尾穗莧生于路旁及山坡曠地。有時逸為野生。

尾穗莧的栽培技術(shù)

播種繁殖:尾穗莧常用播種繁殖。一般在4月份春播或露地直播,因其種子小,播后不需覆土,10天左右發(fā)芽,發(fā)芽快而望齊。出苗后間苗1次,株高10-15厘米時定植,如需移苗,應(yīng)帶土在陰天進行。生長期每半月施肥1次,如施肥過多,則植株生長過高,下部葉片易脫落,特別是夏季氣溫過高時,落葉嚴(yán)重。需設(shè)支柱,防止風(fēng)吹倒伏。

病害防治:尾穗莧易發(fā)生炭疽病害和立枯病,可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灑。有時也會有夜蛾危害葉片,可用2.5%溴氰菊酯2500倍液噴示。

尾穗莧的危害:尾穗莧是一般性雜草。我國各地均有栽培,有時逸為野生。常危害蔬菜、果樹及茶樹,也生于田邊及路埂,但發(fā)生量小,危害輕。

尾穗莧的文化背景

生日花:尾穗莧,13世紀(jì),創(chuàng)立多米尼哥修道院的圣多米尼哥之花。自古以來,基督教里就有將圣人與特定花朵連結(jié)在一起的習(xí)慣,這因循于教會在紀(jì)念圣人時,常以盛開的花朵點綴祭壇所致!

而在中世紀(jì)的天主教修道院內(nèi),更是有如園藝中心般的種植著各式各樣的花朵,久而久之,教會便將366天的圣人分別和不同的花朵合在一起,形成所謂的花歷。當(dāng)時大部分的修道院都位在南歐地區(qū),而南歐屬地中海型氣候,極適合栽種花草。

尾穗莧屬莧菜科莧菜屬的植物,被選來祭祀13世紀(jì)創(chuàng)立多米尼哥修道院的圣多米尼哥。這坐他的理想而創(chuàng)立的修道院,成為當(dāng)時把基督教宣揚到全世界的宗教機構(gòu),完全符合他當(dāng)初的理念。

尾穗莧的花語:勤勞,尾穗莧所紀(jì)念的圣人是創(chuàng)立多米尼哥修道院的圣多米尼哥。在修道院里修行的僧侶,個個嚴(yán)守紀(jì)律、勤儉耐勞。因此它的花語是“勤勞”。

受到這種花祝福而生的人,可以說是天生的勞碌命。即使在感情方面,對于自己心儀的對象也只是默默單相思,根本不會有任何結(jié)果。如果不表現(xiàn)得主動積極些,容易錯失良機呵!千萬要留意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