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露梅(學名:Potentilla fruticosa),又名金老梅,在藏語中被稱為格桑花(藏語拼音:Gaisang Mêdog,威利:bsKal bZang Me Tog,音譯“格桑梅朵”),為拉薩市的市花。薔薇科委陵菜屬落葉灌木,廣泛分布于北半球亞寒帶至北溫帶的高山地區。

形態特征:金露梅為灌木,高0.5-2米,多分枝,樹皮縱向剝落。小枝紅褐色,幼時被長柔毛。金露梅為羽狀復葉,有小葉2對,稀3小葉,上面一對小葉基部下延與葉軸匯合;葉柄被絹毛或疏柔毛;

小葉片長圓形、倒卵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0.7-2厘米,寬0.4-1厘米,全緣,邊緣平坦,頂端急尖或圓鈍,基部楔形,兩面綠色,疏被絹毛或柔毛或脫落近于幾毛;托葉薄膜質,寬大,外面被長柔毛或脫落。

金露梅單花或數朵生于枝頂,花梗密被長柔毛或絹毛;花直徑2.2-3厘米;萼片卵圓形,頂端急尖至短漸尖,副萼片披針形至倒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至急尖,與萼片近等長,外面疏被絹毛;花瓣黃色,寬倒卵形,頂端圓鈍,比萼片長;花柱近基生,棒形,基部稍細,頂部縊縮,柱頭擴大。金露梅花期5-7月。金露梅果期7-9月。

生長習性:金露梅生于海拔3600~4800m的高山灌叢、高山草甸及山坡、路旁等處。金露梅可耐-50℃低溫,喜微酸至中性、排水良好的濕潤土壤,也耐干旱瘠薄。

金露梅的栽培技術

澆水:金露梅雖然比較耐干旱,但充足的水分利于其生長,特別是新移栽的苗更應加強水分管理。春季新移栽的苗在移栽后應馬上澆頭水,3天后澆二水,再過5天澆三水。三水后,如果苗子葉片直挺,枝梢沒有萎蔫現象。

可過半月后再澆1次水,此后可20天左右澆1次透水,每次澆水后要及時進行松土保墑。夏季如果天氣不是過于干旱,可不澆水或少澆水,大雨過后應及時排出圃地內的積水,防止水大爛根。進入秋季后應該控制澆水,防止植株秋發。

一般來說,9月和10月可各澆1次透水。11月底或12月初澆足澆透封凍水,澆水水寧大勿小。翌年春季3月初,及時澆透解凍水,此后每隔20天左右澆1次透水,夏季澆水管理按頭年方法進行,秋末照例澆好封凍水。此后每年的澆水可按第二年的方法進行。

施肥:金露梅施肥在移栽時可使用經腐熟發酵的圈肥作基肥,每畝用量為4立方米,肥料應均勻撒放,并與栽植土攪拌均勻。進入夏季后,可追施1次尿素,用量為每畝20千克。8月初至中旬,可追施1次磷鉀肥,用量為每畝20千克。

秋末結合澆凍水,可再施用1次農家肥,施用量為每畝2.5立方米,這次肥可淺施。第二年夏季追施1次尿素,入秋追施1次磷鉀肥,秋末結合澆凍水施用農家肥,用量以頭年的量為準。第三年及以后的施肥方法可參照第二年的方法進行。

病蟲防治:幼苗期主要防治立枯病,在種子發芽出土后,噴灑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1000倍液,每10天噴灑1次,連續噴灑3次。速生期后,用50%的辛硫磷乳油800倍液噴施苗木,以防治食葉害蟲危害。用50%辛硫磷乳油2000倍液灌根,以防治地下害蟲危害,每隔7天進行1次。

金露梅的作用用途:其他金露梅的枝葉柔軟,春季馬、羊喜食,牛也采食。其粗蛋白質和脂肪的含量均高,總能也較高。因此,在優良牧草分布較少的地區,金露梅仍為有飼用價值的牧草。

據1977年測定,在金露梅分蓋度為30%~50%的情況下,干莖葉的產量可達708.8千克/公頃,是高寒地區產量較高的牧草。金露梅植株緊密,花色艷麗,花期長,為良好的觀花樹種,可配植于高山園或巖石園,也可栽作綠籬。

金露梅的文化背景

醫書考證:《藍琉璃》記載“班納合莖紅色,花黃色,葉小,燒灰,治婦女乳房脹痛,消腹水。”《晶珠本草》記載班納合治婦女乳房脹痛。本品木質莖,黃褐色,葉小。分黃、白兩種。白的一種為班嘎爾(銀露梅),開白花。

黃的一種叫班納合(金露梅),開黃花,又分大小兩種,大者同銀露梅。小者約高一札(約30cm),莖細,光滑,兩種大的在高地陰陽兩面皆生長,金露梅小的一種生長在水灘。三者之灰皆能干黃水。讓鈞多杰說:“班納合(黃白不分)治消化不良、肺病”。本品為上述記載中開黃花的種,即金露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