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為菊科薊屬的植物,又名大薊、刺薊、山蘿卜。分布于朝鮮、日本、臺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的江蘇、河北、山東、陜西、江西、云南、湖南、福建、湖北、貴州、廣西、廣東、四川、浙江等地。

生長于海拔400米至2,100米的地區,一般生于荒地、草地、山坡林中、路旁、灌叢中、田間、林緣及溪旁。有人工栽培作藥用。

薊花屬于菊科,多年生草本,有多數肉質圓錐根,雌雄同株。全部兩性小花,葉兩面異色,上面綠色,下面灰白色有絨狀毛。葉緣和苞片有刺。全省各地有分布。

薊花,蘇格蘭國花。在希臘神話里,大地女神對多才多藝的克利斯心生愛慕,一心想找機會向這位能吟詩作曲、有是狩獵高手的牧羊人訴說情意,哪知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飽嘗單戀的悲痛之余。

將自己化作薊花來表示“心如針刺”之苦。 在西方,被稱為“受祝福的薊”的花種,相傳是圣母瑪利亞將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的釘子取下來后,埋在地下長出來的植物。

形態特征:薊為多年生草本,塊根紡錘狀或蘿卜狀,直徑達7毫米。莖直立,30(100)-80(150)厘米,分枝或不分枝,全部莖枝有條棱,被稠密或稀疏的多細胞長節毛,接頭狀花序下部灰白色, 被稠密絨毛及多細胞節毛。

基生葉較大,全形卵形、長倒卵形、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8-20 厘米,寬2.5-8厘米,羽狀深裂或幾全裂,基部漸狹成短或長翼柄,柄翼邊緣有針刺及刺齒;側裂片6-12對,中部側裂片較大,向下及向下的側裂片漸小,全部側裂片排列稀疏或緊密。

卵狀披針形、半橢圓形、斜三角形、長三角形或三角狀披針形,寬狹變化極大,或寬達3厘米,或狹至0.5厘米,邊緣有稀疏大小不等小鋸齒,或鋸齒較大而使整個葉片呈現較為明顯的二回狀分裂狀態。

齒頂針刺長可達6毫米,短可至2毫米,齒緣針刺小而密或幾無針刺;頂裂片披針形或長三角形。自基部向上的葉漸小,與基生葉同形并等樣分裂,但無柄,基部擴大半抱莖。

生長習性:薊各地都有分布,生長于曠野、草叢,路旁;我國各省區也有。根、葉入藥,治熱性出血,葉治瘀血,外用治惡瘡。 全草含生物堿、揮發油。鮮葉含大薊甙。薊常易與飛廉Carduus crispus L.混淆,其主要區別點是:本種莖、枝上沒有有刺的翼狀附屬物。

薊的栽培技術

整地定植:選土質疏松肥沃、排灌良好的地塊種植,每畝施用腐熟農家肥2500kg以上,耕深25cm以上。平整后按1~1.5m的間距開墑,做成50cm寬、20cm高的小高畦,株距80~100cm,地膜覆蓋保溫。每畝栽600株左右,栽植深度20~25cm,栽后及時澆水,但澆水不宜太多,以免發生爛葉。

田間管理:薊定植苗成活后,進行適量追肥,中耕松土2次,促使根系向下伸扎。每畝施稀人糞尿2000kg,在距植株30cm處環施,促進葉茂,花莖多而粗壯,次年2~3月隨著氣溫回升生長加快應進行追肥,每畝用20kg尿素加水稀釋澆施,4月初視長勢情況可酌情再追施1次。

4月中旬就能采收花苞,采收期間每10d左右澆1次水,根據長勢可再追肥1~2次.并葉面噴肥2~3次,用0.2%尿素加0.5%磷酸二氫鉀混合噴施。7~9月注意排水防澇和中耕松土并及時除草,9月中旬至11月上旬視天氣情況澆水2~3次,11月中旬以后不再澆水,松土曬垡準備越冬。

5月中旬前后就能采收花苞,采收期約一個月,每采收1次就要施1次肥料。進入高溫期(7-9月)植株生長緩慢,這時要勤除草和病蟲防治。另外從抽花莖到花蕾收獲結束,天氣干旱時要澆水,否則花莖細小,花蕾也不大,遇多雨時,要及時排水,以防積水爛根。

天氣轉涼后(10-11月)植株的營養生長再度旺盛,這時要進行整枝(春季定植的分枝不多,可不必修整),使分枝分布均勻,有利通風透光。同時為明年的生殖生長打好基礎,要將過多的分枝帶根挖去。入冬前,寒冷地區要采取防寒保溫措施,以防凍害。

適時采收:4月、5月、6月是朝鮮薊的壯蕾期,也是采收加工的最佳時期。種植1a以上的植株,以種苞開放前1~2d采收為宜,過早產量低,過遲商品價值低。以花蕾外部萼片青綠或淡紫色,具有光澤,基部萼片欲開未開時采收最佳。

采收宜在早晨進行,用剪刀從蕾苞下方剪下,分類存放或出售,50~lOOg的小花苞用做制罐頭;100~350g的花苞供鮮銷。以生長2~3a的植株產量最高,單株可采花蕾10~15個,一般畝產在1000公斤左右。

環境的要求:喜冬暖夏涼的氣候,發芽適溫20攝氏 度,植株生長最適溫度13-20攝氏度,高于34攝氏度和低于3攝氏度停止生長。花蕾形成適溫16-24攝氏度;花蕾發育期忌干旱,但怕澇;要求陽光充足。

整地、施肥:選排灌條件良好的地塊種植,每畝施用腐熟細碎有機肥3000公斤以上,耕深25厘米以上,平整后做成50厘米寬、20厘米高的小高畦,每畦間隔1-1.5米,鋪地膜保溫。

定植:春季地溫穩定12攝氏度以上方可定植,春季栽培在3月下旬定植,秋季栽培在10月下旬定植。一般每畦種1行,株距100-130厘米,每畝栽250-350株左右栽植深度20-25厘米。定植時要邊起苗,邊定植,邊澆水,但澆水不宜太多,以免發生爛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