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英(學名:Cosmos bipinnata Cav.)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紡錘狀,多須根,或近莖基部有不定根。莖無毛或稍被柔毛。葉二次羽狀深裂,裂片線形或絲狀線形。頭狀花序單生,徑3-6厘米。

總苞片外層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近革質,淡綠色,具深紫色條紋。舌狀花紫紅色,粉紅色或白色;舌片橢圓狀倒卵形,長2-3厘米,寬1.2-1.8厘米,有3-5鈍齒;管狀花黃色,長6-8毫米,管部短,上部圓柱形,有披針狀裂片。

瘦果黑紫色,無毛,上端具長喙,有2-3尖刺。花期6-8月,果期9-10月。秋英為著名的觀賞植物原產美洲墨西哥,中國栽培甚廣,在路旁、田埂、溪岸也常自生。云南、四川西部有大面積歸化,海拔可達2700米。

形態特征:秋英的葉二次羽狀深裂,裂片線形或絲狀線形。頭狀花序單生,徑3-6厘米;花序梗長6-18厘米。總苞片外層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近革質,淡綠色,具深紫色條紋,上端長狹尖,較內層與內層等長,長10-15毫米,內層橢圓狀卵形,膜質。托片平展,上端成絲狀,與瘦果近等長。

秋英為舌狀花紫紅色,粉紅色或白色;舌片橢圓狀倒卵形,長2-3厘米,寬1.2-1.8厘米,有3-5鈍齒;管狀花黃色,長6-8毫米,管部短,上部圓柱形,有披針狀裂片;花柱具短突尖的附器。秋英瘦果黑紫色,長8-12毫米,無毛,上端具長喙,有2-3尖刺。秋英果期9-10月。秋英花期6-8月。

生長習性:秋英喜光植物,喜光,耐貧瘠土壤,忌肥,土壤過分肥沃,忌炎熱,忌積水,對夏季高溫不適應,不耐寒。需疏松肥沃和排水良好的壤土。

秋英的繁殖方式

播種:秋英用種子繁殖。中國北方一般4月-6月播種,6月-8月陸續開花,8月-9月氣候炎熱,多陰雨,開花較少。秋涼后又繼續開花直到霜降。如在7月-8月播種,則10月份就能開花,且株矮而整齊。

秋英的種子有自播能力,一經栽種,以后就會生出大量自播苗;若稍加保護,便可照常開花。可于4月中旬露地床播,如溫度適宜約6天-7天小苗即可出土。3月下旬4月上旬,將種子播于露地苗床。

地溫在較低的15℃時也可發芽,但是如果很早就播種的話,就會長成高度2m的巨株,會因臺風或植物的重量而容易倒伏。也有播種之后過50天-70天就開花的早開品種,所以要分早開和秋開來播種。

扦插:扦插繁殖,在5月進行,可選取粗壯的頂枝,剪取8厘米至10 厘米長的一段作插條,以3株至5株為一叢插于花盆內,盆宜埋在土中,露出地面4厘米至5厘米,進行澆水遮陰,半個月后即生根。生根后每 15天施薄肥液1次,長到15厘米時再摘去頂芽,促使多分枝。若肥水控制得當,45天左右便可見花。

秋英在生長期間也可行扦插繁殖,于節下剪取15厘米左右的健壯枝梢,插于砂壤土內,適當遮蔭及保持濕度,6天-7天即可生根。中南部地區4月春播,發芽迅速,播后7天-10天發芽。也可用嫩枝扦插繁殖,插后15天-18天生根。

秋英的病害防治:秋英主要的病蟲害常有葉斑病、白粉病危害。炎熱時易發生紅蜘蛛危害,宜及早防治。白粉病:癥狀發病部位為葉片、嫩莖、花芽及花蕾等,明顯特征是在病部長有灰白色粉狀霉層(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和菌絲體)。

被害植株生長發育受阻,葉片扭曲,不能開花或花變畸形。病害嚴重時,葉片干枯,植株死亡。屬子囊菌亞門。菌絲體生于葉的兩面,分生孢子柱形,子囊果聚生至近聚生,暗褐色,扁球形,附屬絲不分枝或不規則分枝。

彎曲,子囊長或短卵形,子囊孢子卵圓形或橢圓形。病菌的無性階段為白粉孢(Oidiumery siphoides Fr.)。病菌以菌絲體在寄主的病芽、病枝上越冬,次年產生大量分生孢子,萌發后侵入寄主吸收營養。

防治方法:適當增施磷肥和鉀肥,注意通風、透光;將重病株或重病部位及時剪除,深埋或燒毀,以杜絕菌源;必要時,在發病初期噴灑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

秋英的花語:少女的心,花的傳說:歐洲的少女們常常在情書中附上一朵波斯菊。一朵花,負載了情竇初開的少女心思,羞澀中帶著期望,喜悅中藏著不安。 

贈花禮儀:在玻璃制的色拉盤中放入各色的波斯菊,擺上幾種葡萄。盤上系扎白色和粉紅色緞帶。波斯菊的學名有美好、和諧之意。原為秋花的短日照植物,但也有了許多早花品種,花色也有紅、黃、粉、白和復色,多姿多采。

園林用途:秋英株形高大, 葉形雅致, 花色豐富, 有紅、白、粉、紫等色,適于布置花鏡,在草地邊緣,樹叢周圍及路旁成片栽植作背景材料,頗有野趣。重瓣品種可作切花材料。適合作花境背景材料,也可植于籬邊、山石、崖坡、樹壇或宅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