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櫞(學名:Citrus medica L.)又名枸櫞,為蕓香科柑橘屬柑橘亞屬枸櫞區植物。香櫞是植物香櫞和藥材香櫞的統稱。植物香櫞為蕓香科常綠小喬木或灌木植物,生于海拔350米到1750米的高溫多濕環境。云南西雙版納的闊葉林中,有處于半野生狀態的香櫞。

中藥材香櫞是植物香櫞和同屬植物香圓(學名:Citrus wilsonii Tanaka)的成熟果實。主產于浙江、江蘇、廣東、廣西等地。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趁鮮切片,除去種子及瓤,曬干或低溫干燥。具有理氣寬中,消脹降痰之功效。此外,可用作砧木,但只可嫁接佛手,對其他種類嚴格不親和。

形態特征:香櫞為常綠小喬木或灌木。枝有短硬棘刺,嫩枝光滑,帶紫紅色。香櫞的葉互生;具短柄,無葉翼或略有痕跡,與葉片間無明顯關節;葉片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8-15cm,寬3.5-6.5cm,先端鈍或短銳尖,基部寬楔形,邊緣有鋸齒,具半透明的油腺點。

香櫞為總狀花序,3-10朵花生于葉腋;兩性花或因雌蕊退化成雄花,具短柄;花萼淺杯狀,上端5淺裂;花瓣5,內面白色,外面淡紫色;雄蕊30-60;雌蕊1,子房10-13室,每室有胚珠多數,花柱肥大,宿存,柱頭頭狀。香櫞的花期4月。香櫞的果熟期10-11月。 

生長習性:香櫞喜溫暖濕潤氣候,怕嚴霜,不耐嚴寒。以土層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砂質壤上栽培為宜。香櫞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均有分布。香櫞在臺灣、福建、廣東、廣西、云南、湖南等省區南部較多栽種。越南、老撾、緬甸、印度等也有。

香櫞的繁殖方法:香櫞可采用種子、扦插繁殖。

種子繁殖:10月選成熟果實,切開取出種子,洗凈,晾干,隨即播種;或將種子用濕沙層積貯藏,春季播種。按行距30cm開條溝,將種子均勻播人,覆土,澆水。培育2-3年定植。

扦插繁殖:選2-3年生枝條,除去棘刺,剪成18cm左右的小段,在春季高溫高濕季節扦插。按行距30cm開條溝,株距12cm,斜插,將插穗露出地面1/3,覆土,壓緊,澆水。培育1-2年定植。如在室內扦插,室溫在25℃,并保持一定的濕度。移栽,春季按行株距3m×3m開穴,每穴栽苗1株,覆土壓緊,澆水。

田間管理:每年中耕除草、施肥2-3次。5-9月施人畜糞為主,亦可追施稀液餅肥;冬季增施過磷酸鈣,可行開溝環施;修剪要剪去徒長枝、過密枝。結果期要插設支柱。

病害防治:香櫞的病害有煤煙病為害葉、枝稍、果實。香櫞的蟲害有吹棉介殼蟲,可用天敵大紅瓢蟲防治;亦可噴松脂合劑,冬季稀釋8-10倍,夏季稀釋20倍液。此外,還有天牛、紅蜘蛛、蚜蟲。

香櫞的文化背景

來源考證:出自《本草圖經》:枸櫞,如小瓜狀,皮若橙,而光澤可愛,肉甚厚,切如蘿卜,雖味短而香氛,大勝柑橘之類。陶隱居云性溫宜人,今閩、廣、江西皆有,彼人但謂之香櫞子,或將至都下,亦貴之。

《綱目》:枸櫞,產閩、廣間。木似朱欒而葉尖長,枝間有刺,植之近水乃生,其實狀如人手,有指,俗呼為佛手柑;有長一尺四、五寸者,皮如橙、柚而厚,皺而光澤。

其色如瓜,生綠熟黃,其核細,其味不甚佳而清香襲人。香櫞的栽培史在中國已有二千余年。東漢時楊孚《異物志》(公元1世紀后期)稱之為枸椽。唐、宋以后,多稱之為香櫞。

藥用功效:所含揮發油對胃腸道有溫和刺激作用,能促進腸胃里蠕動和消化液分泌,排除腸內積氣,并有祛痰作用。

抗炎作用:該品所含的橙皮甙對豚鼠因缺乏維生素C而致的眼睛球結膜血管內細胞凝聚及毛細血管抵抗力降低有改善作用,能降低馬血細胞之凝聚。

與栓塞(Thrombogenic)飼料或與致粥樣硬化飼料共同喂養大鼠,均可延長大鼠存活時間。能刺激缺乏維生素C的豚鼠的生長速度,增加豚鼠腎上腺、脾及白細胞中維生素C的含量。

抗病毒作用:橙皮甙加入小泡性口炎病毒前,將小鼠纖維細胞放于200μg/ml的橙皮甙中預先孵化處理,能保護細胞不受病毒侵害約24小時。預先處理Hela細胞能預防流感病毒的感染。但其抗病毒的活性可被透明質酸酶所消除。

其它作用:橙皮甙有預防凍傷和抑制大鼠晶狀體的醛還原酶作用。黃柏酮有增強離體兔腸張力和振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