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丹百合(學名:Lilium lancifolium Thunb.):卷丹花瓣有平展的,有向外翻卷的,故有“卷丹”美名。鱗莖近寬球形,高約3.5厘米,直徑4-8厘米;鱗片寬卵形,長2.5-3厘米,寬1.4-2.5厘米,白色。
莖高0.8-1.5米,帶紫色條紋,具白色綿毛。葉散生,矩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兩面近無毛,有5-7條脈?;?-6朵或更多;苞片葉狀,卵狀披針形;花下垂,花被片披針形,反卷,橙紅色,有紫黑色斑點。
蒴果狹長卵形,長3-4厘米。花期7-8月,果期9-10月。鱗莖富含淀粉,供食用,亦可作藥用;花含芳香油,可作香料。生山坡灌木林下、草地,路邊或水旁,海拔400-2500米。各地有栽培可觀賞花朵。分布于中國、日本、朝鮮。
形態特征:葉散生,矩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6.5-9厘米,寬1-1.8厘米,兩面近無毛,先端有白毛,邊緣有乳頭狀突起,有5-7條脈,上部葉腋有珠芽。 卷丹百合的花3-6朵或更多;
苞片葉狀,卵狀披針形,長1.5-2厘米,寬2-5毫米,先端鈍,有白綿毛;花梗長6.5-9厘米,紫色,有白色綿毛;花下垂,花被片披針形,反卷,橙紅色,有紫黑色斑點;外輪花被片長6-10厘米,寬1-2厘米;
內輪花被片稍寬,蜜腺兩邊有乳頭狀突起,尚有流蘇狀突起;雄蕊四面張開;花絲長5-7厘米,淡紅色,無毛,花藥矩圓形,長約2厘米;子房圓柱形,長1.5-2厘米,寬2-3毫米;花柱長4.5-6.5厘米,柱頭稍膨大,3裂。卷丹百合的花期7-8月。卷丹百合的果期9-10月。
生長習性:卷丹百合自然原生狀況下,百合是落葉植物,主要于嚴寒, 短日, 缺乏液態水的冬季休眠。 夏季短暫休眠后,秋季萌芽形成基生蓮座葉叢,越冬后莖伸長開花。夏末時種子成熟。百合喜涼爽潮濕環境,日光充足的地方、略蔭蔽的環境對百合更為適合。
忌干旱、忌酷暑,它的耐寒性稍差些。百合生長、開花溫度為16-24℃,低于5℃或高于30℃生長幾乎停止,10℃以上植株才正常生長,超過25℃時生長又停滯,如果冬季夜間溫度低于5℃持續5-7天。
花芽分化、花蕾發育會受到嚴重影響,推遲開花甚至盲花、花裂。百合喜肥沃、腐殖質多深厚土壤,最忌硬粘土;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為好,土壤pH值為5.5-6.5。
卷丹百合的病害防治
青霉病:貯藏期間,在鱗片腐爛斑點上長出白色的斑點,然后會長出絨毛狀的綠蘭色的斑塊。被侵染后,甚至在-2℃的低溫時,腐爛也會逐步增加。病菌將最終侵入鱗莖的基盤,使鱗莖失去價值或使植株生長遲緩。
雖然受感染的鱗莖看起來不健康,但只要鱗莖基盤完整,那么在栽種期間植株的生長將不會受到影響。種植后,侵染不會轉移到莖桿上,也不從土壤中侵染植株。
防治方法:將種球貯藏在所推薦的最低溫度,不要種植那些基盤已被侵害的鱗莖,感病的種球種前必須用千分之一的克菌丹、百菌清、多菌靈等殺菌劑水溶液浸泡30分鐘,然后定植。定植后,保持適宜的土壤溫度。
絲核菌:如果感染輕微的話,只危害土壤中的葉片和幼芽下部的綠葉,葉片上出現下陷的淡褐色的斑點。一般來說,雖然植株的生長受一些影響,但仍能繼續生長。感染嚴重的植株,它的上部生長受到妨礙,地下部分白色葉片以及地上部最基部的那些葉片將會腐爛或萎蔫而落去,只在莖上留下褐色的疤痕。
防治方法:用土壤消毒劑消毒已被懷疑感染的土壤。消毒后必須保證土壤不再受感染;如果前茬作物已表現受感染,就不能施用一般的土壤消毒劑,那么在種植前用防治絲核菌的藥劑預先處理土壤(完全滲入土壤10厘米深處)。
疫霉菌:植株腳腐(疫霉菌)會妨礙生長或使其突然枯萎。在莖基部被感染處產生軟腐,成為暗綠色至黑褐色,并向上擴展,葉片變黃,在莖基部開始失色。在地上的莖部也常發生類似軟腐的感染,引起莖猝倒或彎曲。
防治方法:用一般土壤消毒劑消毒受感染的土壤;在栽培期間用控制腐霉菌的殺菌劑也能有效控制腳腐;保證土壤有良好的排水條件;防止作物在澆水后長期處于潮濕狀態:在夏季土壤溫度要盡可能最低。
腐霉菌:此類菌既侵害單個植株也侵害一個區域內的植物,植株矮小,下部葉片變黃,上部葉片變窄,葉色較淡,常萎蔫。受根腐的影響的植株,花芽干縮。將植物拔起,在鱗球和根莖部可見透明的、淡褐色腐爛斑點,或者它們完全變軟腐爛。
防治方法:用一般土壤消毒劑消毒受感染的或懷疑受感染的土壤;在栽培初期保持低的土壤溫度,在整個栽培期間,采用正確的栽培步驟:在裝有盆土和泥炭的箱栽培能使腐霉菌得到控制。
在作物長出之后或可能已發生腐霉菌感染的情況下,可以用易于噴灑到作物上的防治腐霉病的殺菌劑,最好在傍晚進行。噴藥前噴水幾分鐘(約三分鐘)將會顯著地增進殺菌劑的效應,還可以把作物沖洗干凈。
莖部腐爛:鱗莖、鱗片腐爛和由鐮刀菌引起的莖部病害。癥狀:鱗莖和鱗片腐爛的植株,生長非常緩慢,葉片呈淡綠色。地下,在鱗片頂部出現褐色斑點,側面或鱗片與基盤連接處,這些斑點逐漸開始腐爛,如果基盤莖被侵染,那么整個鱗球就會腐爛。
鐮刀菌引起的莖產中病害是侵染地上部的病害。識別的標志是基部葉片在未成年就變黃,變黃葉成褐色而脫落。在莖的地下部分,出現橙色到黑褐色斑點,以后病斑擴大,最后擴展到莖內部。以后莖部腐爛,最后植株未成年就死去。
葉片焦枯:首先,幼葉稍向內卷曲,數天之后,焦枯的葉片上出現黃色到白色的斑點。若葉片焦枯較輕,植株還可繼續正常生長,但若葉片焦枯很嚴重,白色斑點可轉變成褐色,傷害發生處,葉片彎曲。在很嚴重的情況下,所有的葉片和幼芽都會脫落,植株不會進一步發育,這稱之為最嚴重的焦枯。
防治方法:種植前應讓土壤濕潤;最好不要用易受感染的品種:種植深度要適宜,在鱗莖上方應有6-10厘米的土層:在敏感性增強的時間里,避免溫室中的溫度和相對濕度有大的差異,盡量保持相對濕度在7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