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紫羅蘭的拉丁學名:(Saintpaulia ionantha Wendl)又名非洲堇,多年生草本植物。無莖,全株被毛。葉卵形,葉柄粗壯肉質。花1朵或數朵在一起,淡紫色。栽培品種繁多,有大花、單瓣、半重瓣、重瓣、斑葉等,花色有紫紅、白、藍、粉紅和雙色等。
非洲紫羅蘭喜溫暖氣候,忌高溫,較耐陰,宜在散射光下生長。宜肥沃疏松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原產東非的熱帶地區,植株小巧玲玫,花色斑斕,四季開花,是室內的優良花卉,也是國際上著名的盆栽花卉,在歐美地區栽培特別盛行。
形態特征:非洲紫羅蘭全株有毛;葉基部簇生,稍肉質,葉片圓形或卵圓形,背面帶紫色,有長柄。花1朵~6朵簇生在有長柄的二歧聚傘花序上;花有短筒,花冠2唇,裂片不相等,花色多樣,有白色、紫色、淡紫色或粉色。蒴果,種子極細小。
生長習性:非洲紫羅蘭原產非洲東部熱帶地區。喜溫暖。濕潤和半陰環境。夏季怕強光和高溫。生長適溫為16~24℃,4~10月為18~24℃,10月至翌年4月為12~16℃。白天溫度不超過30℃,高溫對非洲紫羅蘭生長不利。冬季夜間溫度不低于10℃,否則容易受凍害。
相對濕度以40%~70%較為合適,盆上過于潮濕,容易爛根。空氣干燥,葉片缺乏光澤。非洲紫羅蘭夏季需遮蔭,葉色青翠碧綠;冬季則陽光充足,才能開花不斷;雨雪天加輔助光對非洲紫羅蘭的生長和開花十分有利。宜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腐葉土或泥炭土。
非洲紫羅蘭(學名:Saintpaulia ionantha )又名非洲堇,是苦苣苔科非洲苦苣苔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無莖,全株被毛。葉卵形,葉柄粗壯肉質。花1朵或數朵在一起,淡紫色。栽培品種繁多,有大花、單瓣、半重瓣、重瓣、斑葉等,花色有紫紅、白、藍、粉紅和雙色等。
喜溫暖氣候,忌高溫,較耐陰,宜在散射光下生長。面肥沃疏松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原產東非的熱帶地區,植株小巧玲玫,花色斑斕,四季開花,是室內的優良花卉。是國際上著名的盆栽花卉,在歐美栽培特別盛行。
非洲紫羅蘭的繁殖方式:可用播種、扦插和分株繁殖。播種,以9、10月室內盆播為主,發芽適溫20~25℃,播后20—25天發芽,一般播種至開花需180-200天。扦插,主要用葉插。
花后選擇健壯葉片,葉柄留2cm剪下,插入沙床,溫度18-24℃,插后20-22天生根,60天后長出幼苗。從扦插至開花需120—150天。分株,在春季換盆時進行。
播種繁殖:春、秋季均可進行。溫室栽培以9~10月秋播為好,發芽率高,幼苗生長健壯,翌年春季開花棵大花多。2月播種,8月開花,但生長勢稍差,開花少。非洲紫羅蘭種子細小,播種盆土應細,播后不覆土,壓平即行。發芽適溫18~24℃,播后15~20天發芽,2~3個月移苗。幼苗期注意盆土不宜過濕。一般從播種至開花需6~8個月。
扦插繁殖:主要用葉插。花后選用健壯充實葉片,葉柄留2厘米長剪下,稍晾干,插入沙床,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室溫為18~24℃,插后3周生根,2~3個月將產生幼苗,移入6厘米盆。
扦插過程中,用維生素比處理對非洲紫羅蘭生根后幼苗生長有利,采用25毫克/升的激動素處理葉柄24小時,有利于不定芽的形成。從扦插至開花需要4~6個月。若用大的蘗枝扦插,效果也好,一般6~7月扦插,10~11月開花,如9~10月扦插,翌年3~4月開花。
組培繁殖:非洲紫羅蘭用組織培養法繁殖較為普遍。以葉片、葉柄、表皮組織為外植體。用MS培養基加1毫克/升6-芐氨基腺嘌呤和1毫克/升萘乙酸。接種后4周長出不定芽,3個月后生根小植株可栽植。
小植株移植于腐葉土和泥炭苔蘚土各半的基質中,成活率100%。美國、荷蘭、以色列等國均有非洲紫羅蘭試管苗生產。區分為葉插、腋芽、花芽插、種子、組織培養五種方法,居家種植以非洲紫羅蘭葉插為最簡單及最普及的繁殖法,步驟如下:
1、葉片的選擇-越老化的葉片,分化能力也越差,因此用來繁殖的葉片最好是選擇年輕健康沒有病害的。以一棵成株而言,由中心算起第3及4環的葉片是最理想的繁殖材料,只要是健康、未黃化及無病蟲害感染的葉片,即使是最外圍或不慎掉落的皆可使用。
2、取下葉片-可利用拇指及食指夾住葉柄,再左右搖動數次使葉柄由基部脫離植株,或利用刀片由葉柄基部切下。
3、葉片的處理-葉片朝上,利用刀片在距離葉基部1.5~2cm處,以約45o斜角切下。
4、固體介質扦插-將處理好的葉片自切口處埋入已濕潤的繁殖用介質(有些介質太干燥時有拒水性,不易使濕潤,故必須先潤濕再使用)中約0.5~1cm左右,以可固定葉片即可為原則(若埋入太深日后新芽不易長出),之后靜置于光度約200~250呎燭光,日照8~12小時及溫度范圍約18~25℃的環境下培養。
5、發根與萌芽-葉片發根時間受品種、環境、季節、葉片年齡、健康狀況及照料情形影響,一般介于1星期至2個月之間。根長出后即可每隔7~10天施予稀釋2,500~3,000倍的高氮肥料。新芽約在發根后約1個月后長出。
6、分株-新芽長出約2~3個月后,小苗有4~6片葉時,將母葉連帶小苗自繁殖容器中取出,撥去部分介質,再利用小刀片將小苗的分離。發育不良或太小的小苗(葉片不到4片)可丟棄以確保植株的品質,再利用栽培用介質將植株種于小的盆子中并充分澆水。
7、幼苗的照料-大致上幼苗對缺水的忍受度較差,且一旦缺水可能會影響日后的生長發育,故應避免缺水。待2~3個月后可定植于較大的盆子中。綠葉品種由葉插到開花約需8~12個月,而斑葉品種因生長較緩慢,到第一次開花時間往往需要生長12個月上。
非洲紫羅蘭的生長環境因素
光源:非洲紫羅蘭需要的光源強度約在200~800呎燭光之間,照射時間約8~12小時,如欲促進開花可逐漸延長光照時間至16小時。戶外直射光強度往往大于8,000呎燭光,易造成植株葉片受到曬傷,而不適合非洲紫羅蘭生長。
然而室內光源的提供亦常不足,使植株生長緩慢、不開花或徒長。一般適合看書的光度約僅100~200呎燭光,可知室內低于適合看書的光度的位置即不適種植非洲紫羅蘭,室內適當的擺設場所為明亮非直射陽光的窗邊,若室內光度太低則必須補充人工光源種植。
溫度:非洲紫羅蘭生長適溫與人類相近,約在18~26℃,因此人類覺得舒服的環境,如有空調設備的辦公室或居家環境最適合非洲紫羅蘭生長。
濕度:非洲紫羅蘭原生環境是在雨林地的溪流邊、潮濕的懸崖或沼澤地帶,其雨季時濕度通常為90~95%,因此非洲紫羅蘭喜愛高濕度的環境,大部分的品種生長的適當濕度為50~70%。
臺灣年平均濕度約在60%左右,即使室內也多能維持在50%以上,所以臺灣居家環境的濕度適合非洲紫羅蘭的生長,惟種植在有空調環境內,須避植株受冷氣直吹。
空氣:非洲紫羅蘭以有空調設備或空氣流通的環境較適合生長,主要目的在于流通的空氣有助于降低植物周遭的溫度,以避免高溫高濕的環境不利非洲紫羅蘭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