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鳳仙花,學名Impatiens bequaertii,尚無正式的中文名,被人稱作舞蹈女孩鳳仙花。鳳仙科,花期近全年。鳳仙花葉互生、對生或稍輪生,單葉,無托葉,但柄間常有腺體;花兩性,左右對稱,單生于葉腋內或稍簇生;

萼片3,稀5枚,其側面2枚小,綠色,下面一枚大,花瓣狀,囊狀,向外延伸成一距;花瓣5,或因2對合生而成3片,不等大;雄蕊5,與花瓣互生,花藥粘合;子房上位,5室,每室有胚珠3至多顆;果為一蒴果,成熟時彈裂將種子彈出。

形態特征:東非鳳仙花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稀附生或亞灌木,莖通常肉質,直立或平臥,下部節上常生根。單葉,螺旋狀排列,對生或輪生,具柄或無柄,無托葉或有時葉柄基具1對托葉狀腺體,羽狀脈,邊緣具圓齒或鋸齒,齒端具小尖頭,齒基部常具腺狀小尖。

葉互生,最下部葉有時對生;葉片披針形、狹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長4-12cm、寬1.5-3cm,先端尖或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銳鋸齒,向基部常有數對無柄的黑色腺體,兩面無毛或被疏柔毛,側脈4-7對;葉柄長1-3cm,上面有淺溝,兩側具數對具柄的腺體。

種子多數,圓球形,直徑1.5-3毫米,黑褐色,成熟時外殼自行爆裂,將種子彈出,自播繁殖,故采種須及時。鳳仙花形似蝴蝶,花色有粉紅、大紅、紫、白黃、灑金等,善變異。有的品種同一株上能開數種顏色的花瓣。花期7~10月。

生長習性:東非鳳仙花對生長環境要求極度嚴格,通常適于降水量大或濕度大的森林中,林緣、山谷陰處、河岸、溪流和湖邊濕洼地生長,它們也是構成林下植被的重要成分之一。東非鳳仙性喜陽光,怕濕,耐熱不耐寒。喜向陽的地勢和疏松肥沃的土壤,在較貧瘠的土壤中也可生長。

東非鳳仙的栽培技術

選地與整地:以陽光充足、土質濕潤、肥沃、疏松及排水良好的土壤為宜。施基肥、整地做畦,南方做高畦,北方做平畦,畦寬1.2m。

育苗:種子撒播在培養土上,輕加覆土約0.3公分,5~6天后發芽,真葉3~4片即可定植于花盆或花壇,株距30公分。

花期控制:如果要使花期推遲,可在7月初播種。也可采用摘心的方法,同時摘除早開的花朵及花蕾,使植株不斷擴大,每15~20天追肥1次。9月以后形成更多的花蕾,使它們在國慶節開花。

中耕除草:出苗后防止雜草爭奪水分,應適時松土除草。天旱時及時澆水。1年中耕除草2~3次。

追肥:苗高30~40cm時,可把莖下部的老葉去掉,摘去頂尖,促其多分枝。此時,每667平方米施餅肥40kg,可順行開溝,把肥料撒入溝內,覆土,澆水。高溫多雨季節注意排水。

東非鳳仙的繁殖方式

種子繁殖:繁殖培育鳳仙花用種子繁殖。3—9進行播種,以4月播種最為適宜,這樣6月上、中旬即可開花,花期可保持兩個多月。

播種方法:種子細小,壽命較長,在室溫下貯藏3年其發芽率仍達79.7%。直播,南方3月份,北方4月份。行距35cm,開lcm的淺溝,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覆土后稍加鎮壓,隨后澆水。播后保持土壤濕潤,溫度25℃左右時約5天開始出苗。每667平方米用種量500g。

病害防治:東非鳳仙花生存力強,適應性好,一般很少有病蟲害。如果氣溫高、濕度大,出現白粉病,可用50%基硫菌靈可濕性粉800倍液噴灑防治。如發生葉斑病,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500倍液防治。東非鳳仙花主要蟲害是紅天蛾,其幼蟲會啃食鳳仙葉片。如發現有此蟲害,可人工捕捉滅除。

東非鳳仙的作用用途

觀賞價值:我國各地庭園廣泛栽培,為習見的觀賞花卉。鳳仙花如鶴頂、似彩鳳,姿態優美,嫵媚悅人。香艷的紅色鳳仙和嬌嫩的碧色鳳仙都是早晨開放,是欣賞鳳仙花的最佳時機。鳳仙花因其花色、品種極為豐富,是美化花壇、花境的常用材料,可叢植、群植和盆栽,也可作切花水養。

經濟價值:東非鳳仙花屬植物花形奇特美麗,在我國古籍《廣群芳譜》(清康熙四十年)中,對鳳仙花早有形象描述:“椏間開花,頭翅尾足具翅,形如鳳狀,故又有金鳳之名。”我國本屬植物種類繁多,資源豐富,現在已知的種類占全世界1/4,為非洲產鳳仙花的2倍以上。

其中既有單花的,也有花多數排成總狀、傘房狀或近傘形花序的種類;花的大小、顏色、苞片、萼片、旗瓣、翼瓣以及唇瓣的形狀都各異。這些形態上的不同,充分反映并顯示出它們的多樣性,同時也為我國園藝花卉引種栽培和開發利用提供有觀賞價值的新植物資源。

東非鳳仙花不少種類可供藥用,據有關中草藥植物文獻記載,鳳仙花、華鳳仙、棒鳳仙、金鳳花、水金鳳、冷水七、牯嶺鳳仙花、毛鳳仙花、東北鳳仙花及銳齒鳳仙花等植物,具有清熱解毒、止痛消腫、祛風除濕,舒筋活血、消炎散瘀等功效。

對風濕疼痛、四肢麻木、月經不調、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惡瘡毒癰、蛇蛟傷等有一定療效。隨著全國及地方資源普查的深入開展,有望在本屬植物中發現與發掘出更多的新藥用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