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邊翠,拉丁學名:Euphorbia marginata Pursh,別名:高山積雪、象牙白,屬大戟科,大戟族,可栽植于風景區(qū)、公園及庭園等處,也可布置花壇、花境、花叢,亦可作林緣地區(qū)及盆栽,還可作切花材料。喜溫暖向陽之處,耐干旱,不耐寒。

對土壤要求不嚴,但疏松肥沃的土壤長勢更好,且開花繁盛。銀邊翠頂葉呈銀白色,與下部綠葉相映,猶如青山積雪,如與其他顏色的花卉配合布置,更能發(fā)揮其色彩之美。為良好的花壇背景材料,還可作插花配葉。

形態(tài)特征:銀邊翠是一年生草本。根纖細,極多分枝,長可達20厘米以上,直徑3-5毫米。莖單一,自基部向上極多分枝,高可達60-80厘米,直徑3-5毫米,光滑,常無毛,有時被柔毛。

銀邊翠的蒴果近球狀,長與直徑均約5.5毫米,具長柄,長達3-7毫米,被柔毛;花柱宿存;果成熟時分裂為3個分果爿。種子圓柱狀,淡黃色至灰褐色,長3.5-4毫米,直徑2.8-3毫米。被瘤或短刺或不明顯的突起;無種阜。

生長習性:銀邊翠喜溫暖向陽之處,耐干旱,不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但疏松肥沃的土壤長勢更好,且開花繁盛。開花期夏末秋初,種子成熟期10月。銀邊翠為一年生草花,入冬前植株枯死。銀邊翠的花果期6-9月。

盆栽時于入冬前移入溫室,可活到來年春季。要求充足的陽光,不耐陰,喜高溫,怕潮濕。因?qū)僦备灾参铮笊詈竦耐翆樱秃刀荒退疂常诜饰值耐寥乐兄θ~茂密,不耐膺薄,能在輕堿土中生長。

銀邊翠的栽培技術(shù)

生長環(huán)境:銀邊翠喜溫暖干燥和陽光充足環(huán)境,不耐寒,耐干旱,宜在疏松肥沃和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中生長。北方盆栽,華中露地春播繁殖,作為夏秋林緣及灌叢邊緣陪襯植物。無論地栽還是盆栽都必須要求土壤疏松肥沃且排水良好。

因銀邊翠為直根性,移植或定植時應盡早。株距一般定為30cm左右。種前施足基肥。栽植后及時澆1~2次透水,以后可根據(jù)天氣狀況而定,只要保持盆土濕潤即可。生長季節(jié)追液肥2~3次。

雨后及時排水防澇,以免土壤積水而造成植株受澇死亡。若周圍的環(huán)境濕度過大,再加上通風不良,易感染病蟲害,應及時噴藥防治。植株高大時應設支架,防止倒伏。

上盆或移栽:小苗裝盆時,先在盆底放入2~3公分厚的粗粒基質(zhì)或者陶粒來作為濾水層,其上撒上一層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料作為基肥,厚度約為1~2公分,再蓋上一層基質(zhì),厚約1~2公分,然后放入植株,以把肥料與根系分開,避免燒根。

上盆用的基質(zhì)可以選用下面的一種。菜園土:爐渣=3:1;或者園土:中粗河沙:鋸末(茹渣)=4:1:2;或者水稻土、塘泥、腐葉土中的一種。或者草炭+珍珠巖+陶粒=2份+2份+1份;

菜園土+爐渣=3份+1份;草炭+爐渣+陶粒=2份+2份+1份;鋸末+蛭石+中粗河沙=2份+2份+1份。上完盆后澆一次透水,并放在略蔭環(huán)境養(yǎng)護一周。小苗移栽時,先挖好種植穴。

在種植穴底部撒上一層有機肥料作為底肥(基肥),厚度約為4~6公分,再覆上一層土并放入苗木,以把肥料與根系分開,避免燒根。放入苗木后,回填土壤,把根系覆蓋住,并用腳把土壤踩實,澆一次透水。

摘心:在開花之前一般地進行兩次摘心,以促使萌發(fā)更多的開花枝條:上盆一至兩周后,或者當苗高6~10公分并有六片以上的葉片后,把頂梢摘掉,保留下部的3~4片葉,促使分枝。

在第一次摘心3~5周后,或當側(cè)枝長到6~8公分長時,進行第二次摘心,即把側(cè)枝的頂梢摘掉,保留側(cè)枝下面的4片葉。進行兩次摘心后,株型會更加理想,開花數(shù)量也多。

濕度管理:銀邊翠喜歡較高的空氣濕度,空氣濕度過低,會加快單花凋謝。也怕雨淋,晚上需要保持葉片干燥。最適空氣相對濕度為65~75%。

溫度管理:銀邊翠喜歡溫暖氣候,忌酷熱,在夏季溫度高于34℃時明顯生長不良;不耐霜寒,在冬季溫度低于4℃以下時進入休眠或死亡。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5~25℃。一般在秋冬季播種,以避免夏季高溫。

光照管理:春夏秋三季需要在遮蔭條件下養(yǎng)護。在氣溫較高的時候(白天溫度在25℃以上),如果它被放在直射陽光下養(yǎng)護,葉片會明顯變小,枝條節(jié)間縮短,腳葉黃化、脫落,生長十分緩慢或進入半休眠的狀態(tài)。

在冬季,由于溫度不是很高,就要給予它直射陽光的照射,以利于它進行光合作用和形成花芽、開花、結(jié)實。開花期放在室內(nèi)養(yǎng)護一段時間后(10~15天),就要把它搬到室外有遮蔭(保溫)條件的地方養(yǎng)護一段時間(一個月左右),如此交替調(diào)換,以利于植株積累養(yǎng)分持續(xù)開花。

肥水管理:與其它草花一樣,對肥水要求較多,但要求遵循“淡肥勤施、量少次多、營養(yǎng)齊全”的施肥(水)原則,并且在施肥過后,晚上要保持葉片和花朵干燥:

春、秋兩季:這兩個季節(jié)是它的生長旺季,肥水管理按照“花寶”-“花寶”-清水-“花寶”-“花寶”-清水的順序循環(huán)(最起碼每周要保證兩次“花寶”),間隔周期大約為:室外養(yǎng)護的1~4天,晴天或高溫期間隔周期短些,陰雨天或低溫期間隔周期長些或者不澆;放在室內(nèi)養(yǎng)護的2~6天。

夏季:夏季高溫期它往往進入休眠狀態(tài),對肥水要求不多,甚至要控肥控水。肥水管理按照“花寶”-清水-清水-“花寶”-清水-清水順序循環(huán),間隔周期大約為:室外養(yǎng)護的3~5天,放在室內(nèi)養(yǎng)護的4~7天,澆水時間盡量安排在早晨溫度較低的時候進行,晚上保持葉片干燥。還要經(jīng)常給植株噴霧。

養(yǎng)護方法:對園地幼苗行2-3次間苗,按株距40cm行定苗。生長期追施肥水,促使枝葉繁茂。通過修剪可藝術(shù)地造型。果實外皮成黃褐色時,連梗采下,晾干脫粒,管理簡單。

銀邊翠可用播種和扦插繁殖。播種出苗1個月后可移植.盆土可用田園土、礱糠灰3:1拌勻配制.加少許有機肥作基肥。苗長至15厘米左右時要及時摘心,摘心后噴施稀薄多效唑,以抑制植株生長過高。生長期間待盆土干透后再澆水;每半月施1次稀薄餅肥水或糞肥水。

切花處理

切葉采收:收獲部位為銀邊翠的帶葉枝條。當葉片完全展開、白綠二色對比鮮明時即可采收。在采收過程中,植株傷口會有白色汁液泌出,應該及時用清水沖洗,否則以后不易除去。操作可全天進行。采后先暫放在陰涼之處,盡快預冷處理。

分級:所采收的葉材應該在具本種典型特征、無破損污染、視覺效果良好之前提下進行分級:一級切葉的長度為60厘米左右;二級切葉的長度為50厘米左右;三級切葉的長度為40厘米左右。相同等級的切葉長度之差,不宜超過標準的±2厘米。

包裝:將相同等級的銀邊翠帶葉枝條5支一束進行捆綁固定,分別碼入標有品名、具透氣孔的襯膜瓦棱紙箱中。

保鮮管理:可以把切葉置于相對濕度為90%~95%,溫度為6~8℃的環(huán)境中進行貯藏。在開箱后應噴水保濕,盡快將其插入水中。如能放在無日光直射的明亮之處,則有助于保持銀邊翠葉材的品質(zhì)。

存放期限:按照上述方法處理,銀邊翠的帶葉枝條通常能夠存放2~3天而不致影響裝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