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牡丹英文名 Melastoma candidum D.Don ,野牡丹,地茄、豹牙郎木、活血丹、高腳山落蘇、吞口巴、氈子桿、毛足桿、野石榴、金雞腿、豬乸稔、牛乸稔、紅爆牙狼、暴牙郎、倒罐草、高腳稔、埔筆仔、九螺仔花、不留行、大杜橋、水外年、高腳埔梨、大號天番爐、埔筆仔、九螺仔花等。

野牡丹(中山傳信錄)山石榴(臺灣),大金香爐、豬古稔(廣東),豹牙蘭(云南)。野牡丹,別名金石榴、金榭榴,野生于山坡濕地及疏樹林,花期7月,果期10月。野牡丹的花,盛開在夏季,在鮮艷之中帶點柔弱的粉紅花朵,但又不失本身具有的野生性。

形態特征:野牡丹是一種常綠灌木,高0.5~1.5米,分枝多;莖鈍四棱形或近圓柱形,密被緊貼的鱗片狀糙伏毛,毛扁平邊緣流蘇狀。葉片堅紙質,卵形或廣卵形,頂端急尖,基部淺心形或近圓形。

長4~10厘米,寬2~6厘米,全緣,7基出脈,兩面被糙伏毛及短柔毛,背面基出脈隆起,被鱗片狀糙伏毛,側脈隆起,密被長柔毛;葉柄長5~15毫米,密被鱗片狀糙伏毛。

葉對生,長橢圓形至闊卵形,正反面皆密被長柔毛。短聚傘花序著生于枝條頂端,5片粉紅色的花瓣捧著中心金黃色的雄蕊,甚為嬌艷美麗,另有顯得清新可人的白花變種。兩者皆盛開與夏季。 

傘房花序生于分枝頂端,近頭狀,有花3~5朵,稀單生,基部具葉狀總苞2;苞片披針形或狹披針形,密被鱗片狀糙伏毛;花梗長3~20毫米,密被鱗片狀糙伏毛;花萼長約2.2厘米,密被鱗片狀糙伏毛及長柔毛。

裂片卵形或略寬,與萼管等長或略長,頂端漸尖,具細尖頭,兩面均被毛;花瓣玫瑰紅色或粉紅色,倒卵形,長3~4厘米,頂端圓形,密被緣毛;雄蕊長者藥隔基部伸長,彎曲,末端2深裂,短者藥隔不伸延,藥室基部具1對小瘤;子房半下位,密被糙伏毛,頂端具1圈剛毛。

花大而美麗,紫紅色,通常3朵聚生于枝梢,有時單生或5朵聚生;苞片卵形至披針形,短于萼管或與萼等長;萼密被披針形、緊貼的鱗片狀粗毛,裂片披針形與萼管等長;花瓣5;

雄蕊10,花絲淡黃色,其中5枚具有紫色的藥及延長的藥隔,其他5枚花藥黃色,線形,藥隔不延長;雌蕊1,子房下部與萼管合生,上部密被柔毛,5室,胚珠多數,中軸胎座,花柱紫紅色。蒴果壇狀球形,與宿存萼貼生,長1~1.5厘米,直徑8~12毫米,密被鱗片狀糙伏毛;種子鑲于肉質胎座內。花期5~7月,果期10~12月。

生長習性:野牡丹是常綠小灌木,喜溫暖濕潤的氣候,稍耐旱和耐瘠。以疏松而含腐殖質多的土壤栽培為好。耐瘠薄。野生種多生長于海拔約120米以下的山坡松林下或開闊的灌草叢中,高約1~4米,根粗大,淺灰棕色。是酸性土常見的植物。

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或腐葉土生長最佳,全日照或半日照均可。性雖耐旱,但若土壤能經常保持濕潤,則生長較旺。

喜溫暖濕潤的氣候。稍耐旱和耐瘠。以向陽、疏松而含腐殖質多的土壤栽培為好。

野牡丹的繁殖方法

播種:野牡丹采用種子繁殖方式。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種,將種子混攔草木灰或細土,均勻地撒播于苗床上,覆蓋細土2厘米,然后蓋草、澆水。每1h㎡播種量22.5~30kg,氣溫在25℃以上時,20天左右出苗,出苗后揭去蓋草。苗高15厘米左右,按行株距40厘米×40厘米開穴,每穴栽3株。

扦插:是利用牡丹枝條易生不定根而繁殖新株的一種方法,屬無性繁殖方法之一。方法是將扦插的枝條先剪下,脫離母株,再插入土壤或其他基質內使之生根,成為新株。牡丹扦插繁殖的枝條,要選擇由牡丹根部發出的當年生土芽枝。

或在牡丹整形修剪時,選擇莖干充實,頂芽飽滿而無病蟲害的枝條作穗,長10-18厘米。牡丹的根為肉質根,喜高燥、忌潮濕、耐干旱。因此,育苗床應選擇通風向陽處,筑成高床育苗。扦插時,插完一畦澆灌一畦,一次澆透。

野牡丹的作用用途

觀賞價值:野牡丹是美麗的觀花植物,可孤植或片植、或叢植布置園林。野牡丹花朵由五片花瓣組成,花色為玫瑰紅色或粉紅色,在陽光下閃閃動人,令人驚艷。它的花苞陸續開放,花期可達全年,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另外,野牡丹植株的形態甚佳,照顧管理也比較容易,在園林綠化中逐漸被推廣利用,適合在花壇綠化種植或盆栽。

園林應用:野牡丹是美麗的觀花植物,可孤植或片植、或叢植布置園林。觀花類 ,適合庭院點綴或者盆載。花大,玫瑰紅色,美麗,被譽為野生牡丹花,故名野牡丹。野牡丹是美麗的觀花植物,可孤植或叢栽布置園林。

野牡丹花語:自然。野牡丹為野牡丹科野牡丹屬的植物,原產于巴西,因野牡丹在眾多野花之中,最為綺麗頗有牡丹的雍容華貴,故而得名。野牡丹,不是野生的牡丹。關于她的名字,雖有牡丹名,卻與牡丹無關,不若花中之王牡丹那般雍容華貴,卻有一番脫俗的鄉野靈氣,也稱得上是野地的花中之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