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草蘭(學名:Cymbidium elegans Lindl.):附生草本;假鱗莖近卵形,長4-9厘米,寬2-3厘米,包藏于葉基之內。葉6-13枚,二列,帶形,通常略2裂。花葶從假鱗莖下部葉腋內長出,通常長40-50厘米,下彎;

總狀花序下垂,具20余朵花,花下垂,狹鐘形,稍有香氣,奶油黃色至淡黃綠色,有時略有淡粉紅色暈或唇瓣上偶見少數紅斑點,褶片亮橙黃色。蒴果橢圓形,長2-2.5厘米,寬1.5-2厘米?;ㄆ?0-12月。

莎草蘭生于林中樹上或巖壁上,海拔1700-2800米。產中國四川西南部、云南西北部至東南部和西藏東南部。尼泊爾、不丹、錫金、印度、緬甸也有分布。

形態特征:莎草蘭是附生草本植物;假鱗莖近卵形,長4-9厘米,寬2-3厘米,包藏于葉基之內。葉6-13枚,二列,帶形,長45-80厘米,寬1-1.7厘米,先漸尖或鈍,通常略2裂,關節位于距基部4-10厘米處。

花葶從假鱗莖下部葉腋內長出,通常長40-50厘米,下彎;總狀花序下垂,具20余朵花;花苞片小,長2-3毫米;花梗和子房長1.2-2.1厘米;花下垂,狹鐘形,幾不開放,稍有香氣,奶油黃色至淡黃綠色,有時略有淡粉紅色暈或唇瓣上偶見少數紅斑點,褶片亮橙黃色;

萼片狹倒卵狀披針形,長3.4-4.3厘米,寬7-9毫米;花瓣寬線狀倒披針形,長3-4厘米,寬5-6毫米;唇瓣倒披針狀三角形,長3-4厘米,3裂,基部與蕊柱合生約2-3毫米;側裂片多少圍抱蕊柱,常具很小的乳突,邊緣無緣毛;

中裂片較小,長8-10毫米,寬5-6毫米,中央有1個密生短毛的斑塊,邊緣稍波狀;唇盤上的2條縱褶片從基部延伸至中裂片基部,在近末端處匯合并具短毛,在基部增粗并在兩褶片間形成槽狀凹陷;蕊柱長2.8-3.2厘米,腹面下部疏生微毛;花粉團2個,近棒狀。

生長習性:莎草蘭宜種植于空氣流通的環境。性喜陰,忌陽光直射,喜濕潤,忌干燥,15℃至30℃最宜生長。35℃以上生長不良。5℃以下的嚴寒會影響其生長力,這時,蘭花常處于休眠狀態。如氣溫太高加上陽光曝曬則一兩天內即出現葉子灼傷或枯焦。

如氣溫太低又沒及時轉移進屋里,則會出現凍傷的現象。莎草蘭是肉質根,適合采用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排水性能必須良好,應選用腐葉土或含腐殖質較多的山土。微酸性的松土或含鐵質的土壤,pH值以5.5-6.5為宜,莎草蘭花期10-12月。

莎草蘭的栽培技術:泥盆用碎瓦填,紫砂盆必須用穿孔尼龍紗罩住盆底。植前先在盆內鋪上粗石子,占盆深2/5左右,粗石培養土,厚3-5厘米,然后放入蘭草。準備好蘭盆及植料后。

將蘭株倒拿(根在上,葉在下)放于水龍頭下以慢水沖洗,但水壓切忌過強,以免傷蘭根及葉子。用拇指和食指抓住蘭頭,小指抵住盆緣,用竹筷將根固定,當放入盆內時,盡量不要讓根接觸到盆壁。上盆時注意根部要自展,不能卷曲。

將豆粒大的混合石礫倒入盆底至三分之一處。然后倒入中粒植料至五分之四處,填實和盡量不要留下空間。種植時,左手握持蘭草,右手加泥(要防止泥土貫入葉心),再將蘭株稍稍提起,使根自然舒展。然后邊加土邊搖盆,使土與根緊密接觸。

再用手將莖部四周的泥土按緊,最后使盆面略顯饅頭狀(即中間四周略低)。將竹筷拔出,并搖實盆中植料。填實植料后,再用大粒植料埴入至距盆緣1.5厘米處。最后再倒入豆粒大植料,以將假鱗莖全部埋入土中為度,然后充分搖實。用壓土工具輕壓植料,并將表面弄平。

種植完畢后,植料在盆中以中央稍高為好。上完盆,立即澆水。第一次澆水水量要充足。最后將蘭盆放置陰處。一個月內不宜直接曬太陽,并控制澆水,不宜太濕,以后放置地點宣選擇在半陰半陽、通風透氣,早上照到太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