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扁竹蘭為扇形鳶尾,多年生草本,根莖橫生,粗壯,黃白色,節明顯;葉黃綠色,集生莖頂,葉片寬劍形,花藍紫色,蒴果橢圓狀,種子扁平,半圓形,棕褐色。分布于云南、西藏等地。大扁竹蘭花期4~7月,果期8~10月。

大扁竹蘭地下根莖粗壯,橫走,節明顯,節上生須根。葉互生,卵狀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10~15厘米,寬3~5厘米,基部延長成柄,抱莖,全緣,平行脈多而明顯。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白色。漿果球形,熟時紅色,內有種子1粒。

學名:Iris confusa,為鳶尾科鳶尾屬的植物,為中國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國大陸的云南、廣西、四川等地,生長于海拔700米至2,400米的地區,常生于疏林下、林緣、溝谷濕地或山坡草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生長習性:大扁竹蘭喜溫暖向陽、耐旱、耐寒,怕積水。適應性強,在低氣溫達-17℃的地區可以自然越冬。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肥沃、疏松、地勢較高、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好。 

大扁竹蘭生長于海拔700米至2,400米的地區,常生于疏林下、林緣、溝谷濕地或山坡草地,于山間疏林潮濕處。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已經廣泛用于綠化。

大扁竹蘭的栽培技術

大扁竹蘭喜陽光、溫暖,耐干旱,耐寒,宜生長在陽光充足、排水良好、肥沃的沙質壤土上。扁竹應該不適合在室內養,也不用太勤澆水。

苗期管理

間苗、定苗、補苗:大扁竹蘭直播是為了防止缺苗和便于選留壯苗,其播種量大于所需苗數。播種后出苗多、密度大,為確保適宜種植密度,故須及時間苗和定苗,間苗時應除去過密瘦弱和有病蟲的幼苗,選留生長健壯的植株。

間苗宜早不宜遲,過遲,幼苗生長過密會引起光照和養分不足,通風不良,造成植株細弱,易遭病蟲危害;同時造成根系深扎土層,間苗困難,并易傷害附近植株。大扁竹蘭一般間苗2次,最后在苗高10厘米時進行定苗,每穴留苗1~2株。

為保證苗齊、苗全,穩產、高產和優質,必須及時對缺苗處進行補苗,大田補苗和間苗同時進行,最好選陰天或晴天傍晚進行,要求帶土補栽,澆足定根水,以利成活。

移植與定植:育苗移栽者,當苗高10厘米左右時進行,移栽宜在陰天或晴天下午進行,便于成活。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株距35厘米×35厘米開穴,并在栽前用百萬分之五十的ABT4號生根粉溶液對苗株浸根處理30分鐘,這不僅可提高成活率,而且能促使多發根莖,促進植株健壯生長。

大小苗要分級、分區栽植,高低一致,使其生長整齊,便于管理。定植前先將細土混入雜肥,然后將其施入穴內厚達10厘米。每穴栽2株,苗株在穴內排列方向應基本一致,便于覆蓋地膜。另外,苗株要適當深栽,以防倒伏。

因為覆膜栽培的植株比露地栽培的一般要高大些,大扁竹蘭覆膜栽培的植株高70~120厘米,露地栽培的僅為50~100厘米,栽植深度比在苗床著生處深1~2節,苗株要栽正,澆足定根水,蓋細土與畦面平,然后蓋膜。成活率可達90%以上,育1畝苗可大田定植20畝。

中耕除草:大扁竹蘭出苗后,為便于幼苗迅速生長,防止雜草叢生,土壤板結,要及時中耕除草。破板結,提高地溫,防土壤水分散失。中耕時,易淺耕,并用手拔株間草,以防傷根。

水分管理:幼苗期要經常保持土壤濕潤,如遇干旱,要及時澆水。對于低洼容易積水地塊,應注意排水。

施肥:出苗后1個月時,每畝以0.5%的尿素水100千克結合澆水噴淋苗床,以后每隔20~30天噴施1次,并將濃度漸漸加大到2%;或追施2次人畜糞水,每次每畝施入稀人畜糞水500千克左右,以利壯苗。

防病治蟲:幼苗期的病害主要是銹病。防治措施:一是增施磷鉀肥,提高抗性;二是發病初期噴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稀釋液或12.5%禾果利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每隔7~10天噴1次,連噴2~3次。蟲害主要是大灰象蟲。防治措施:在幼苗拱土時,往苗眼土縫處澆或噴50%馬拉硫磷1200倍液防治成蟲。

生長期管理

中耕、除草與培土:露地栽培的,生長期間一般中耕除草2~4次,經常保持土地疏松無雜草,以防止雜草與植株爭營養,利于植株正常生長發育;于封壟前結合中耕進行培土,保溫保濕,利于根莖膨大,并防雨季倒伏。

覆蓋地膜栽培大扁竹蘭,不僅可以抑制雜草生長,還可提溫保墑,不需中耕除草,但須經常檢查,及時壓實膜邊,每隔2~3米壓一土帶,以防止大風揭膜。

水分管理及追肥:露地栽培者,要經常保持土壤濕潤。遇旱要及時澆水。雨季注意排水,以防積水引起爛根死苗。大扁竹蘭在肥沃的土壤里生長良好,應在保證氮肥的前提下,增加磷鉀肥施用量,可提高大扁竹蘭的產量和質量。

一般于齊苗、定植、封壟前和越冬前追肥2~3次,第一、二次每畝追施人畜糞水1500千克,加腐熟餅肥30~50千克和草木灰250千克。第三次每畝追施腐熟廄肥2000千克和過磷酸鈣25千克。

為使地膜覆蓋栽培達到速生、優質、高產的目的,除整地時施足基肥外,還須在生長期間及時追肥。根據大扁竹蘭生長發育情況,在生長周期里,一般每年需追肥4次:第一次在5月上旬,這時植株正處于旺盛生長初期階段;

第二次在6月上旬,此時正值根莖形成初期;第三次在7月上旬,恰是根莖旺盛生長階段,是大扁竹蘭“需肥臨界期”;第四次在8月上旬,此時是根莖膨大和提高質量的關鍵階段。

地膜覆蓋大扁竹蘭,在播種當年,第一次畝施碳酸氫銨30千克,或尿素15千克;第二次畝施碳酸氫銨25千克,過磷酸鈣15千克;第三次追施三元復合肥料15千克;第四次施三元復合肥料20千克。施肥時,可用小鏟將植株根際部周圍的土扒開,將肥施下,然后覆土封嚴。

地膜覆蓋能保持土壤濕潤,而大扁竹蘭又較耐旱,因此,在其進入旺盛生長階段前期,即植株長到7~8葉片時,一般不需灌水,使其根系深扎,為整個生長期健壯生長打好基礎。

進入旺盛生長期階段后,植株高大,蒸騰量大,應結合追肥及時灌溉,特別是天氣干旱時,須增加灌水次數,以補充土壤水分的不足。常采用溝灌方法,使水分橫向滲入膜內根區。

一般在傍晚灌水,到次日早上排走,經過1夜,水分就可以充分滲透到畦中心,可滿足植株生長的需要。大扁竹蘭不耐澇,如果土壤濕度超過田間持水量的80%,對其生長不利,此時要注意排水防澇工作,特別是梅雨季節,更應注意防澇。

ABT生根粉處理植株:根據大扁竹蘭葉腋間能長出根莖的特性,在其生長期里,除播種當年外,每年5月中、下旬,用ABT4號生根粉粉劑處理苗株根際部位,促其莖節形成根莖。當年播種的苗株可推延到7月上旬進行處理。

植株根際部位處理莖節多少,可根據植株方式不同而定。如育苗定植栽培的,當年其苗株矮小,生長力弱,只能處理2~3個節位,而根莖栽種的植株較高大,生長力強,可增加1~2個節,達到3~4個節位。

第二、第三年,植株不分栽植方式,均來自于根莖母體,生長較旺盛,處理位置還可超過第一年根莖栽種處理水平 1~2個節位。具體操作是:先將植株根部泥土扒開,能見到須根為止。

大扁竹蘭葉片抱莖,將要處理的莖節的抱莖部位葉片松開(最好不除去葉片),再將已配制的百萬分之五十的 ABT4號生根粉糊劑涂于植株根際部及松開抱莖的葉腋間,隨即用細肥土蓋上,最后將根際部扒開的土復原,但其高度不能超過畦面4厘米,否則會影響覆膜效果,最后封口。

秋后大都能長出根莖,萌發率比對照組的提高40%。此外,在生長期內,于每年6月下旬用百萬分之五十的ABT4號生根粉溶液噴灑葉面,7月中旬和8月上旬各再噴1次,而播種當年,因植株生長力弱,噴液時間可推遲到7月中旬。

而且可減少次數,僅在8月中旬再噴1次,噴液的比對照組可提高產量25%~30%。上述ABT生根粉處理大扁竹蘭,增產效果明顯,同不處理的比較,一般能提高產量30%左右;同時根莖粗壯,根芽飽滿,質量也相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