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芋又名洋姜、鬼子姜,是一種多年宿根性草本植物。高1-3米,有塊狀的地下莖及纖維狀根。莖直立,有分枝,被白色短糙毛或剛毛。葉通常對生,有葉柄,但上部葉互生;下部葉卵圓形或卵狀橢圓形。

頭狀花序較大,少數或多數,單生于枝端,有1-2個線狀披針形的苞葉,直立,舌狀花通常12-20個,舌片黃色,開展,長橢圓形,管狀花花冠黃色,長6毫米。瘦果小,楔形,上端有2-4個有毛的錐狀扁芒。花期8-9月。

菊芋原產北美洲,十七世紀傳入歐洲,后傳入中國。其地下塊莖富含淀粉、菊糖等果糖多聚物,可以食用,煮食或熬粥,腌制咸菜,曬制菊芋干,或作制取淀粉和酒精原料。宅舍附近種植兼有美化作用。菊芋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官員稱為“21世紀人畜共用作物”。

生長習性:耐寒抗旱,塊莖在-30℃的凍土層中可安全越冬。早春幼苗能忍受輕霜,秋季成葉能忍受短期-4~-5℃。溫帶18~22℃,光照12小時,有利于塊莖形成。耐瘠薄,對土壤要求不嚴,除酸性土壤,沼澤和鹽堿地帶不宜種植外,一些不宜種植其他作物的土地,如廢墟、宅邊、路旁都可生長。

菊芋的栽培技術

人工種植:中國北方地區3月份地溫開始回升,冬眠的塊莖逐漸由冰凍狀態復蘇過來。當地溫達到10℃時開始發芽,4月初葉片露出地面并開始生長,期間晚霜對其毫無影響和損害。正常情況下,8月末至9月初菊芋莖高2m左右開始開花。

花為純黃色,無香味也無異味,花瓣13枚。由于品種不同,葉片的顏色、寬窄也有不同,雖花色相同,但花瓣的寬窄各異。由媒介傳粉可結出種子,與此同時地下莖開始結果。早熟品種10月中旬地上莖自然死亡即告成熟,晚熟品種要到冰凍期地上莖死亡后成熟。

菊芋的產量(地下塊莖)與地上莖的粗細、高矮以及土壤的養分、水分密切相關。如果太過干旱,地上莖很細矮,不開花,或即使開花也不很規則,花片少,地下莖小、產量低,但絕不會旱死。冰凍期地下莖結冰進入冬眠。

生態特性:耐寒、耐旱能力特強:中國荒漠地區大都處于高寒地帶,氣候寒冷,冰凍期長,氣候干燥,多風沙。但菊芋有著極強的耐寒能力,可耐-40℃甚至更低的溫度。但有一點不容忽視,那就是菊芋的塊莖必須在沙土下面,至少要有1cm厚的沙土覆蓋,切不可露出地面。

荒漠中干旱、缺水乃正常現象,即使旱情很重,菊芋也能以其所具有的驚人的抗干旱能力安然渡過難關,并于早春塊莖開始正常萌發,利用自身的養分和水分供萌芽生長,同時生出大量根系,伸向地下各處尋找養分和水分,供給小苗生長。

在新生根系可供給小苗生長的情況下,塊莖中的養分、水分還可繼續儲備,尤其是在雨季,塊莖、根系會貯存大量水分,以備干旱時逐漸供給葉莖生長。菊芋的地上莖和葉片上長有類似茸毛的組織。

可大大減少水分蒸發。當干旱嚴重到一定程度時,地下莖會拿出盡可能多的養分、水分供給地上部分莖葉生長,待塊莖營養消耗殆盡時,地上莖死亡,然地下莖翌年仍可生長出新苗。

抗風沙:荒漠地區風大、干燥、沙土流動性強,但菊芋能在較深的沙土中頂出地面,只要覆蓋的沙土厚度不超過50cm,菊芋皆可正常萌發。為了避開春季覆沙,春播可稍晚一些進行。

秋季菊芋即將成熟或已成熟時,憑籍它們密麻的地上莖形成一片低矮的防護帶,加之其根系的牢固抓沙能力,以及隨著地下塊莖增多、重量加大對沙土產生的強大壓力,共同起到固沙作用。

有關科研單位在科爾沁沙地的流動沙丘上種植了400余畝菊芋用作治沙試驗,結果讓專家們欣喜不已:盡管試驗期間該地區特殊干旱,降雨量極少,加之高溫,整個農作物都深受其害,但在沙漠上,種下的菊芋長勢良好;

扒開沙面,菊芋的根系密布沙下,挖至1m深時尚能用肉眼看見菊芋的根系,并已開始結實,達到了固沙、治沙、改變沙漠的生態效果。這種利用菊芋治理沙漠的方法,被治沙權威稱為治沙成本低、見效快的最佳方法。再有就是菊芋莖葉枯落后經分解成為肥料,對改良土壤、增強有機質含量、改善沙地結構有重要作用,進而為退沙還田、還林創造有利條件。

繁殖力強:菊芋治沙一勞永逸,一次播種后,荒漠上的菊芋將永久生存,并以每年20倍以上的增長速度擴張,因此荒漠上的菊芋面積會逐年增加,同時又可從中采收部分塊莖,作為種子使用,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另外,在生長期較長的地區還可收獲部分菊芋籽,其發芽率可達100%。即使不收獲菊芋籽,它也會隨風飄蕩到可安家落戶的荒漠適宜角落。

保持水土:菊芋的根系特別發達,每株菊芋都有上百根長達0.5~2m的根系深深地扎在土中。因菊芋可以每年20倍的速度繁殖擴張,故只需2~3天時間就會在地表形成一層由菊芋的莖和根系編織而成的防護網絡,從而有效牢固住了地表層的水土。

栽培技術

整地施基肥:秋季采收后整地,畝施土雜糞肥5000kg,70%撒施,30%播種時集中溝施;另施硫酸鉀15kg,深耕30cm,耕后整平作畦以備播種。

播種:春季解凍后,選擇20~25g重的塊莖播種,畝需塊莖種子50kg,株行距0.5×0.5m,播種深度10~20cm,播后30天左右出苗。菊芋一年播種,收獲后有塊莖殘存土中,翌年可不再播種,但為了植株分布均勻,過密的地方要疏苗,缺株的地方要補栽。

田間管理

中耕培土:春天出苗后或雨后要及時除草,并結合中耕進行培土。澆水:菊芋的苗期、拔節期、現蕾期和塊莖膨大期是澆水的4個關鍵時期,一般可在4月中旬澆出苗水,5月下旬澆拔節水,8月中旬澆現蕾水,10月中旬澆塊莖膨大水。

追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菊芋的生長期需追施兩次肥:第一次在5月下旬前后,每畝追施尿素10kg,促使幼苗健壯多發新枝;第二次在現蕾初期,每畝追施硫酸鉀15kg,追后澆水。摘蕾:在塊莖膨大期要摘花摘蕾,以促使塊莖膨大。

收獲與貯藏

收獲:秋后正值菊芋塊莖快速生長的時期,待到10月上旬,菊芋的葉、莖完全被霜凍死,即可收獲地下塊莖了。采用人工或機械等辦法,把菊芋塊莖從土里取出即可。

冬季貯藏:如果是第二年春季用菊芋的話,可以在秋后把菊芋桿割去,不收菊芋塊莖,但第二年春季要盡可能早些取出,否則發芽很快(地溫2℃即開始萌發),影響菊芋質量。冬季貯藏方法:秋季挖一淺窖,把菊芋放入,隨即撒上沙土,保持濕度和足夠的通氣,然后四周蓋上5cm厚的土,不要讓菊芋暴露出來。

大量貯藏時,可用草把子作幾個通氣孔。菊芋在0℃以下即開始冬眠,冬季貯藏期間怕熱不怕冷,只要有土蓋住,-50℃也不會被凍死,第二年仍可發芽生長。要本著這一原則做好冬季貯藏工作,只要溫度不高,就不會霉爛。

包裝與運輸:菊芋的包裝一般可采用塑料編織袋包裝,即透氣又保濕,一般放置10~20天沒問題。菊芋的運輸可采用汽運或鐵路運輸,采用汽車運輸應將菊芋用苫布蓋好,以免失水過多。鐵路運輸最好選用通風的車皮裝載。若選擇船運,應將菊芋置于通風良好、低溫的狀態下海運時間最好不超過3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