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荷花(Curcuma alsimatifolia)屬于姜科姜黃屬,是多年生草本熱帶球根花卉,原產于泰國 清邁一帶。由于粉紅色的苞片酷似荷花,且為姜科,故稱姜荷花。姜荷花因其獨特的花型,鮮艷的花色以及花期長,在日本和臺灣深受人們的青睞,目前大陸市場幾乎是一個空白,市場前景極為看好。
姜荷花的花期約在6月初至10月中上旬,正值夏季切花種類、產量較少的時期,正好可以彌補夏季切花之不足,尤其是因其花形像荷花,花色又討喜,常被用來作為敬神禮佛的花卉,因此每逢農歷初一、十五或宗教節慶,市場需求量明顯增加,甚或偶有供不應求的現象。
姜荷花因其花序亭亭玉立,粉紅色苞片外形似荷花而被命名,同時又因其原產熱帶,花朵外形似郁金香而被稱為“熱帶郁金香”。姜荷花多年生球根草本花卉。株高30~80厘米,花徑通常高于葉片。
地下有紡錘形或圓球形根莖,球莖上有兩排對生的芽,芽的生長有偏向一側的習性,可連續產生多個,但春季種植后,通常先萌發第一個第一代芽,此芽常有5~7片葉,以后生長的芽只有3~4片葉。
生長習性:姜荷花生長強健,對土壤適應力強,一般只要不是太粘重的土壤都可種植,但如果是專業的地植生產,為顧及種球的采收,應選擇砂質壤土,土層深厚,排水良好,而且不缺水的地方較適宜。
姜荷花種球的萌芽最適溫度為30-35℃,若將休眠覺醒的種球放在30℃恒溫下催芽,約25-30天開始萌芽,到完全萌芽約需40-50天。三月以后種植于田間,種植至萌芽出土約需35-60天不等,視種植期及種植后土壤溫度及水份管理而定。生長期喜溫暖濕潤、陽光充足的氣候。
在閩南每到11月上旬,由于氣溫降低和日照變短,姜荷花生長發育受阻,老葉開始黃化,抽出的花苞苞片變少、變薄,花色變淡,多數出現畸形花,同時產量迅速降低,至11月底,葉片枯干,地上部分生長完全停止,地下之球根轉入休眠狀態。
姜荷花的栽培技術
整地:姜荷花生長強健,對土壤適應性強,一般除粘重的土壤外均可種植,但為了照顧種球的采收,應盡量選擇土質深厚、排水良好且不缺水的砂質土壤為宜。姜荷花自種植到休眠,生長期長達8-10個月,若宿根栽培可長達兩年,因此整地時應添加大量有機物做當作基肥,將土壤酸堿度調整至pH值5.5-6.0左右。
種球的選擇:姜荷花球莖基部所帶的貯藏根(奶罐)是貯藏養分的器官,貯藏根的多水影響萌芽的速度及萌芽后初期的生長。球莖帶貯藏根愈多,萌芽愈快,開花較早,產量也較高。
此外,球莖愈大,種植后開花也愈早,切花及子球的產量愈高。種植時應選擇直徑1.5厘米以上的球莖,且帶有3個貯藏根以上的種球。早春,從1月至6月均可栽植。種植前,根莖必須在30℃高溫及高濕條件下放3周,種植前用0.3%的Merpan消毒20分鐘。
發芽后,根莖要小心地種植于盆中或床中,深度為10厘米。將根莖貯藏幾個月后再種植可得到較長地花期。種植時間決定于溫度的高低及人工光源的準備情況。將根莖植于床中,收獲時會很難完好無損地將其挖出,尤其是子球。
種植密度:整地后作10-80厘米寬的畦,畦溝20-30厘米,每畦種4行,株距15-25厘米,或每畦種2行,株距7.5-12.5厘米。依基地試驗結果顯示,每畦種2行萌芽較整齊,每分地約需種球15000-25000球。
株距較大者單株切花及種球產量均較高,但如果換算成單位面積產量,株距較小者產量比較高。因此,若采用宿根栽培,株距則應加大。宿根栽培時,宜采用每畦種2行的方式,這樣可以方便第二年基肥的施用。此外,宿根栽培立春萌芽較早,可以提早產期。
畦面覆蓋與保溫:姜荷花種球的萌芽適溫為30-35℃,生長溫度不低于20℃。種植后至萌芽所需時間,視種植后土壤溫度及水分管理而定,因此,種植后若在畦面覆蓋稻草或塑料布等覆蓋物保溫及保濕,會有助于提早萌芽開花。
水分管理:除溫度外,水分是影響姜荷花種球萌芽的重要因素。種植后至萌芽前必須供應充足的水分,以維護土壤濕度,否則不但會延遲萌芽,而且會因植株生長緩慢而延遲開花,降低切花及種球產量。生長中期,必須保持濕潤的環境,但不能積水。由于花易感染細菌,植株最好種植于防水且排水良好的地方。
肥料管理:姜荷花萌芽后,開花、球莖肥大及次一代新芽的萌發是同時進行的,在整個生育期肥料需求量高。本基地的做法是:種植前每分地以氮、磷、鉀肥各15千克(相當于硫酸銨71.4千克,國磷酸石灰83千克,氯化鉀25千克)作為基肥。
種植后每20天施一次追肥,每次每分地氮、磷、鉀肥各施用2千克(相當于硫酸銨9.5千克,過磷酸石灰11.1千克,氯化鉀3.3千克),最好使用滴灌,并施放3%的微量元素,這樣所開的鮮花濃艷,保持也較久。
遮蔭處理:姜荷花在萌芽后、花莖抽出前,出遮光率50-60%的遮蔭網遮蔭,可增加花莖及苞片的長度,減少苞片末端的綠色斑點,提高切花品質。但至8月下旬后,因植株生長茂密,相互遮蔭,甚至高過花序,而且花梗也會變細,故遮蔭網應在8月下旬至9月初拆除。
切花采收與處理:姜荷花需水量很大,氣候干燥時田間植株的葉片在上午10時左右會因日照增強、溫度上升而出現自然反卷的失水現象。因此,切花的采收應盡量在清晨至上午9時以前進行,并且切花采收后在田邊應立即浸水,使其充分吸水后再進行分級包裝。
下午采收切花,最好在采收切花前先行噴水,使植株充分吸水至葉片展開后再剪花。采收切花時,母株留葉數愈多,對切花及種球產量愈有利,故不宜整株剪除。畸形花或無商品價值的花要隨手摘除,這樣可促進新芽萌發,提高切花及種球產量。
種球采收與貯藏:植株生長在較低溫度且日照短于12小時的環境下,最少2個月就可以收獲了,這段時期子球從根部生長出來。收獲期間,子球形態會象檸檬一般邊緣突出,這是成熟的標志。采收時最重要的是小心那些子球,要小心拔出它們,否則會傷害新的根莖。
收獲后,將根莖用0.3%的Merpan和0.1%的Rovral消毒20分鐘,如有外皮腐爛的,可在上述混合液中再加入0.2%的Starner進行消毒。根莖必須保存在不低于20℃的濕潤環境中,貯藏時用濕潤的惰性基質,用木屑或泥炭覆蓋根莖,然后用多孔的塑料包包裹,保持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