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下珠別名: 珠仔草、假油甘、潮汕、龍珠草、企枝葉下珠,碧涼草等。葉下珠為一年生草本植物,高數(shù)寸至尺許。莖帶紫紅色,有縱棱。葉互生,作復瓦狀排列,形成二行,很似羽狀復葉。
葉片矩圓形,長二、三分,全綠,先端尖或鈍,基部圓形,幾無葉柄。夏秋沿莖葉下面開白色小花,無花柄。花后結扁圓形小果,形如小珠,排列于假復葉下面。葉下珠花期4-6月,果期7-11月。
生長習性:葉下珠多為生長在溫暖濕潤,土壤疏松的地域,稍耐蔭,生長地土質以森林棕壤和沙質土為主,土壤pH5.8~7.0。葉下珠生于海拔200-1000米的山地灌木叢中或稀疏林下。
葉下珠的栽培技術
地塊選擇:選擇交通方便,周圍1km范圍內無產生污染的工、礦企業(yè),無垃圾場等污染源,空氣質量符合《大氣環(huán)境質量標準》(GB3095-1996),土壤質量符合《國家土壤環(huán)境質量標準》(GB15618-1995)二級以上。
灌溉水源水質達到國家《農田灌溉水質量標準》(GB5084-1992)的地區(qū)。要求地塊土壤疏松透氣,較肥沃,土質以森林棕壤和沙質壤土為好。土壤pH5.8~7。要求地塊距公路30m以上,坡度0~15°。
整地起畦:在陜南秦嶺山區(qū)栽培葉下珠,要求在選好的地塊上整高畦,畦面寬1.2m,畦長根據(jù)地形而定,畦面利于排水和便于干旱時灌溉。操作道寬40cm,深25cm。整地前在選好的地塊上每公頃施入經腐熟無害化處理的農家肥45000kg,過磷酸鈣750kg,尿素225kg,深翻混勻后整地作畦。
田間管理:葉下珠種子較小,出芽較慢,4月中旬播種后需25d左右出苗,出苗后定期查苗,當苗高5cm的時候進行定苗,株距以5~7cm為宜,發(fā)現(xiàn)缺苗應及時移栽補苗,葉下珠移栽應在下午進行,成活率極高。
采收貯藏:葉下珠應在9月下旬或10月上旬采收,10月中旬后隨氣溫降低葉片很快變黃脫落,影響藥材質量和品質。葉下珠藥用部分為全草,且根系較淺,生長地土壤疏松,用手從基部連根拔出,抖凈根部泥土后晾干。
葉下珠每公頃產鮮草24282kg,每4.13kg鮮草可產1kg藥材,大田每公頃產藥材5879kg。注意在晾干藥材過程中,葉下珠成熟果實大量脫落,收起藥材后將底脫落層果實收集除去雜質,脫粒晾干后將種子放在陰涼干燥處保存。
葉下珠的常用繁殖方式為播種繁殖
播種方法:播種時間在清明過后4月中旬進行。據(jù)測定葉下珠先年收獲種子千粒重0.52kg,發(fā)芽率63%,每公頃用種量7.5kg。播種方法以條播為好,在畦面每隔20cm開深2cm的細溝,將種子與細土拌勻后撒入溝內,用釘耙背輕輕將畦面整平覆蓋即可。
葉下珠的養(yǎng)殖方法
中耕除草:葉下珠一般每年集中除草3次,5月底拔草1次,6月下旬和8月中旬集中用小鋤除草各1次,深度3cm,平時視雜草情況隨時拔除。嚴格禁止使用除草劑。
灌排水:葉下珠長期干旱時應溝灌,讓水沿操作道滲入畦內;雨季前應清理排水溝,確保田塊不積水。追肥:葉下珠7~8月份是葉下珠旺盛生長期,結合除草每公頃可施入磷酸二銨復合肥300kg,尿素150kg。
葉下珠的主要價值
藥物價值:葉下珠葉微苦甘,性涼,無毒。入肝脾經。內服清熱平肝、清肝明目、消疳止痢、利尿。外用解毒消腫。主治赤白痢疾、暑熱腹瀉、腸炎腹瀉、尿路感染、腎炎水腫、夜盲、急性結膜炎、口瘡、頭瘡、風火赤眼、單純性消化不良、小兒疳積。外治毒蛇咬傷、指頭蛇瘡、皮膚飛蛇卵、小兒暑癤等。
現(xiàn)代研究:沒食子酸、甲氧基糅花酸、卵谷葘醇、丁二酸、胡蘿卜苷、山茶素、阿魏酸、木脂素、檞皮素、短葉蘇木酸、柯里拉京、黃酮、去氫訶子次酸、糅質、生物堿、蕓香苷、糅料云實素、短葉蘇木酸乙脂、短葉蘇木酸甲脂、老鸛草素、短葉蘇木酚酸和去氫訶子次酸三甲脂等。其中沒食子酸為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病毒作用。
抗愛滋病毒:對愛滋病毒逆轉錄酶(HIV-IRT)的抑制作用。被認為是預防愛滋病的新進展,天然產物已應用于HIV-IRT的抑制劑。Verkanteswaran氏報道珠子草的水提取物濃度為50μg/ml和500μg/ml時對HIV-IRT的抑制率分別為50%與96%。諸形孝弘氏等從珠子草中分離的化合物杠香藤酸A,顯示對HIV-IRT有阻礙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