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學名:Panax notoginseng (Burkill) F. H. Chen ex C. H.):五加科人參屬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高可達60厘米。主根肉質,呈紡錘形。莖暗綠色,指狀復葉,輪生莖頂;葉柄具條紋,葉片膜質,傘形花序單生于莖頂,有花100朵左右;
總花梗有條紋,苞片多數簇生于花梗基部,卵狀披針形;花梗纖細,小苞片多數,花小,淡黃綠色;花萼杯形,稍扁,花絲與花瓣等長;子房下位,果扁球狀腎形,種子白色,三角狀卵形,7-8月開花,8-10月結果。
三七主要分布于云南、廣西、江西、四川等地。三七是以其根部入藥,其性溫,味辛,具有顯著的活血化瘀、消腫定痛功效,有“金不換”、“南國神草”之美譽。因常同為人參屬植物,而它的有效活性物質又高于和多于人參,因此又被現代中藥藥物學家稱為“參中之王”。
清朝藥學著作《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人參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稱人參三七,為中藥中之最珍貴者。”揚名中外的中成藥“云南白藥”和“片仔癀”,即以三七為主要原料制成。主治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胸腹刺痛,跌撲腫痛。
生長習性:三七喜溫暖而陰蔭濕的環境,怕嚴寒和酷暑,也畏多水。土壤為疏松紅壤或棕紅壤,微酸性;年平均氣溫16.0-19.3℃為宜。生長期間若氣溫持續3-5天,在30℃以上,植株易發病。栽培地宜選東坡,坡度5°-15°為宜。在低洼地種植易發生根腐病。
三七的栽培技術
選地:三七多系家種,栽培土地宜選擇向陽山坡。土壤一般以沙質黑壤土為佳,灰土次之,紅土更次。粘土不宜栽培。選地是引種三七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宜選海拔700-1500米、東陽、坡度10-20度的山坡。
海拔400米以上的低山區或丘陵平原地區,病蟲害比較嚴重,而且葉片常出現早期脫落現象。經驗證明,宜選陰涼通風,最好西面有高山遮陰的山坡為好。
搭棚: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木柱、木橫梁結構的天棚,即用木條、竹條構成,棚高5.5-6尺。另一種是木柱鐵線結構的天棚,即用鐵絲代替橫梁,柱距8尺左右,每畝需木柱120-130根,棚的作用主要是調節光照和溫度。
根據不同季節和溫度的高低而進行調整,春季日光投射的角度小,光較弱,可以稀蓋,一般透光度可為65%-75%,以后隨光照的增強和氣溫的升高而逐漸加密,一般北坡直射光少,可蓋稀些,南坡光強可蓋密些。
作畦:作畦一般需順坡向作畦,以利排水和田間操作。畦寬為1.8-2尺,畦高5-6寸,畦長可隨地形而定,溝寬1尺,畦面呈魚背形。作畦后,于畦面每畝施基肥30-50擔,基肥的比例為牛糞70%、草木灰30%。若有磷肥(過磷酸鈣、骨粉)再加30斤左右。基肥必須腐熟后施用,均勻撒布在畦面,與土壤充分混合。
選種播種:選三四年生三七所結的果實中成熟和飽滿的種子,在冬季10-11月間,隨采隨播,播后用以肥料混合之火土覆蓋一層,上面再蓋草皮一層,促進其種子發芽。采用點播方式,行株距為3×2寸或3×3寸。
每畝需種28-32萬粒,覆土4-8分厚,稍壓后再覆蓋一層稻草(稻草要切成2-3寸小段,用石硫合劑消毒),以防止雜草生長和水分蒸發,又可防止陰棚漏雨打爛畦面,影響幼苗生長。覆蓋厚度為0.3-0.5寸,覆蓋畦面約80%。
易地移植:三七在苗床生長一年后(俗稱“籽條”)必須易地移植。移植的新地須與苗床用同樣方法整理,最好在大雪或冬至期間進行。將苗床的“籽條”掘起,剪去莖葉,俗稱“棵子”放入穴中。
施以混合肥一撮,覆蓋本土寸許,按7×6寸或8×6寸行距開溝,溝深1-1.5寸,栽苗時,使苗與溝底呈20-30度角,邊栽邊蓋土,厚度以不露出芽頭為準,不宜太厚,再蓋約0.3-0.5寸厚的碎草,以不見土為原則。
調整天棚:天棚透光度大小,對三七生長發育有著密切關系,透光度過小,植株細弱,容易發生病蟲害,而且開花結果也少;透光度過大,葉片變黃,易出現早期凋萎現象。一般春季透光度為60%-70%,夏季稍小為45%-50%,秋分后氣溫轉涼,透光度可逐漸擴大為50%-60%。
除草施肥:不論一年或兩年以上園地,必須做到見草必除。施肥每年至少4-5次,多則7-8次,約每隔1-2個月追肥一次,第一次約施草木灰150斤、草皮灰500斤,在出苗達70%時進行。
第二次在4月份左右,展葉時,每畝施混合肥200斤(牛骨粉30斤、過磷酸鈣50斤,發酵后施用。)第三次在5月份,施混合肥200斤。第四次在7月份,施綠肥(將綠肥切碎漚制發酵),將發酵好的綠肥均勻撒布畦面。
冬季護理:主要是清除殘葉,稀疏圍籬(調整透光度為70%-80%),全面消毒一次(天棚、地面、圍籬全面用0.2-0.3度石硫合劑消毒),目的是為了調整棚內溫度、濕度和減少越冬病蟲。然后于畦面再撒混合肥1000-200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