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竹梅(又名紫葉草、紫錦草等),為鴨跖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20-30厘米,葉披針形,略有卷曲,紫紅色,被細絨毛。莖紫褐色,初始直立,伸長后呈半蔓性,呈地被匍匐狀。春夏季開花,花色桃紅,有變種,葉上有白色條紋。花小、白色,夏秋開放。在日照充分的條件下花量較大。
多年生草本,植株全體呈深紫色;莖葉質厚而脆,易折斷。葉互生,長圓狀披針形;具葉鞘,葉鞘邊緣鞘口有睫毛;葉面常覆有白色蠟質。花開于各分枝頂端,有葉狀苞片保護,花瓣三,紫紅色,雄蕊6枚,花絲具毛。蒴果。
原產墨西哥,校園有栽培。
紫竹梅的形態特征:多年生披散草本,高20~50厘米。莖多分枝,帶肉質,紫紅色,下部匍匐狀,節上常生須根,上部近于直立。葉互生,披針形,長6~13厘米,寬6~10毫米,先端漸尖,全緣,基部抱莖而成鞘,鞘口有白色長睫毛,上面暗綠色,邊緣綠紫色,下面紫紅色。
花密生在二叉狀的花序柄上,下具線狀披針形苞片,長約7厘米;萼片3,綠色,卵圓形,宿存;花瓣3,藍紫色,廣卵形;雄蕊6,2枚發商,3枚退化,另有1枚花絲短而纖細,無花藥;雌蕊1,子房卵形,3室,花柱絲狀而長,柱頭頭狀。蒴果橢圓形,有3條隆起棱線。種子呈三棱狀半圓形,漢棕色。花期夏秋。
紫竹梅的生態習性:喜溫暖、濕潤,不耐寒,忌陽光暴曬,喜半蔭。對干旱有較強的適應能力,適宜肥沃、濕潤的壤土。此草在盆栽時宜用白色、藍色或其它的花盆。生長期內,除盛夏6-9 月中午前后要遮蔭,其它季節應給予充足的光照。
保持充足的光照,其色彩才能鮮艷,長時間過陰,色彩就會暗淡,且節間變長,枝蔓不挺,缺乏生機。另外,肥多也會引起徒長,每月施1-2次餅肥水即可。澆水要做到不干不澆。
夏季天氣干燥時,向植株噴水增大濕度,則更有生機。冬季盆土稍濕潤即可,來年3月對長勢衰弱和零亂的植株進行一次整剪,以促發新枝。引草的繁殖,可在生長季取枝在水中、土中扦插,皆易成活。
紫竹梅的作用用途
紫竹梅能播報天氣:北美洲生長著一種紫竹梅,這種草的花很小,在正常情況下,它的花是藍色的。當空氣污染嚴重時,它的花就成了粉紅色,所以當地的人們都根據它開花的顏色來判斷大氣污染程度。
紫竹梅的栽培技術
上盆:小苗裝盆時,先在盆底放入2~2公分厚的粗粒基質或者陶粒來作為濾水層,其上撒上一層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料作為基肥,厚度約為1~2公分,再蓋上一層基質,厚約1~2公分,然后放入植株,以把肥料與根系分開,避免燒根。
上盆用的基質可以選用下面的一種。菜園土:爐渣=3:1;或者園土:中粗河沙:鋸末(茹渣)=4:1:2;或者水稻土、塘泥、腐葉土中的一種。或者草炭+珍珠巖+陶粒=2份+2份+1份;菜園土+爐渣=3份+1份;草炭+爐渣+陶粒=2份+2份+1份;鋸末+蛭石+中粗河沙=2份+2份+1份。上完盆后澆一次透水,并放在遮蔭環境養護。
濕度管理:喜歡濕潤的氣候環境,要求生長環境的空氣相對溫度在60~75%。
溫度管理:最適生長溫度為18℃~30℃,忌寒冷霜凍,越冬溫度需要保持在10℃以上,在冬季氣溫降到4℃以下進入休眠狀態,如果環境溫度接近0℃時,會因凍傷而死亡。
在夏季:加強空氣對流,以使其體內的溫度能散發出去;放在半蔭處,或給它遮蔭50%;給它適當噴霧,每天2~3次。
在冬季:搬到室內光線明亮的地方養護;在室外,可用薄膜把它包起來越冬,但要每隔兩天就要在中午溫度較高時把薄膜揭開讓它透氣;
光照管理:怕強光直射,需要放在半蔭處養護,或者給它遮蔭70%。放在室內的養護的,盡量放在光線明亮的地方,并每隔一、二個月移到室外半蔭處或遮蔭養護一個月,以讓其積累養分,恢復長勢。
肥水管理:對肥水要求多,但最怕亂施肥、施濃肥和偏施氮、磷、鉀肥,要求遵循“淡肥勤施、量少次多、營養齊全”的施肥(水)原則:春、夏、秋三季:這三個季節是它的生長旺季,肥水管理按照“花寶”-“花寶”-清水-“花寶”-“花寶”-清水的順序循環(最起碼每周要保證兩次“花寶”)。
間隔周期大約為:室外養護的1~4天,晴天或高溫期間隔周期短些,陰雨天或低溫期間隔周期長些或者不澆;放在室內養護的2~6天,澆水時間盡量安排在早晨溫度較低的時候進行。夏季在早晨或傍晚溫度低時澆灌,還要經常給植株噴霧。
冬季:在冬季休眠期,主要是做好控肥控水工作,肥水管理按照“花寶”-清水-清水-“花寶”-清水-清水順序循環,間隔周期大約為7~10天,澆水時間盡量安排在晴天中午溫度較高的時候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