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邊碧玉別名椒草,從植物學分類的角度上講,它屬于胡椒科草胡椒屬,系多年生草本植物物種。紫邊碧玉原產西半球的西印度群島以及南美洲北部地區,生性喜溫暖濕潤的半陰環境。生長最適合的溫度是25℃左右,最低不能低于10℃,它不耐高溫,但要求有較高的空氣濕度,喜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
紫邊碧玉的形態特征:紫邊碧玉為多年生草本,株高15-20厘米。無主莖。葉簇生,近肉質較肥厚,倒卵形,灰綠色雜以深綠色脈紋。穗狀花序,灰白色。栽培種有斑葉型,其葉肉質有紅暈;
花葉型,其葉中部綠色,邊緣為一闊金黃色鑲邊;亮葉型,葉心形,有金屬光澤。皺葉型,葉脈深深凹陷,形成多皺的葉面,極為有趣。紫邊碧玉開花極少,一般花期在5月份。
紫邊碧玉的生態習性:紫邊碧玉喜溫暖濕潤的半陰環境。生長適溫25℃左右,最低不可低于10℃,不耐高溫,要求較高的空氣濕度,忌陽光直射;喜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濕潤土壤。
紫邊碧玉的栽培技術
基質準備:紫紫邊碧玉以疏松、排水和通氣性好的5-40mm規格的進口泥炭,將泥炭打碎加水拌勻,(加水標準:加水拌勻后,手緊握一把泥炭,水從指縫中滲出)待上杯種植。9cm盆每盆的泥炭用量約 200毫升,一包300升進口泥炭可以裝1500杯左右。
上盆:紫對重新使用的舊盆,必須要用高錳酸鉀1000倍液浸泡半個小時以上,然后用清水沖洗,晾干待用 ,新盆可直接使用。一般先用較小的花盆(9cm塑料盆)種植。
種植時先在杯底墊適當基質,再將篩苗移入杯中,小苗可以適當種深些,以平植株基部略上為宜,1團/盆;基質松緊適中,裝至杯子9分滿,輕輕振動盆土,定根水澆半透或表層水即可。
栽培管理:紫紫邊碧玉適于含腐殖質較高的培養土,盆土可采用4份泥炭土或腐葉土、2份鋸木屑、1份珍珠巖或河沙、3份園土混合配制。生長期要保證空氣中足夠的濕度。
高溫季節,盆栽宜置于通風陰涼處,避免陽光直射。同時還應注意多澆水,并可向葉面噴水,保持葉面翠綠。豆瓣綠有較強的抗旱能力,澆水過多易爛根,每次澆水寧少勿多,但要經常保持盆土濕潤。
冬季更應少澆水,忌用過冷的水,最好使水溫和室溫接近。在5~9月間,2~3周可施用一次肥料。春夏季,盆栽要至于半陰處,冬季可放于陽光充足處。
但也要避免連續陽光直射。越冬溫度不宜低于10℃。為了保持葉片翠綠,一般,每2~3年換盆或更新一次。植株高10厘米左右時,可適當摘心,促使側枝萌發,保持株形豐滿。
無土栽培:紫邊碧玉無土栽培基質可采用蛭石:泥炭:爐渣為1:1:1或珍珠巖:泥炭:河沙為1:1:1。所用營養液可用觀葉植物營養液或復合花肥。上盆時,盆底先加一層陶礫或粗砂,將花苗置于中央扶正,然后添加基質至盆八分滿即可。
第一次澆營養液要澆透,直到盆底托盤內有滲出液流出為止。以后按常規補液補水,中小盆每周補液1次,每次50~100毫升。平日補水保持基質濕潤,pH值可保持6.5左右。生長期間宜每天往莖葉上噴1~2次清水,以利保持葉片青翠。
尤其在氣候干燥和夏季高溫季節更顯重要,豆瓣綠較耐陰,一年四季均可放在室內有明亮散射光的地方,冬季可適當多見些陽光。冬季要注意防寒保暖,室溫保持在15℃以上,并減少補液澆水次數,以免爛根爛葉。
水培:紫邊碧玉是水培中的超好活范本,每株4-5個葉子,非常容易適應水中環境,不會腐爛,種植容易。喜溫暖濕潤的半陰環境,不耐高溫、忌陽光直射;耐干旱,澆水不宜過多,尤其秋冬要減少澆水。如空氣干燥可向葉面多噴水,忌霜凍。
土培:紫邊碧玉栽培基質要求透氣性良好,保水性好的有機基質,如泥炭土加珍珠巖或蛭(zhi)石,比例約為6:1,忌栽培基質水分過多,一般保持栽培基質有40-60%的含水量。
通常放于室內明亮或露天遮蔭處,最適溫度為20-26℃,冬季溫度5℃以上。葉面經常噴水以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也可養護一段時間后進行適當修剪或移植在庭院內供觀賞。
紫邊碧玉的繁殖方式:紫邊碧玉一般用分株法和葉插繁殖
春秋分株繁殖,5-6月間葉插繁殖,采用全葉插,插葉帶有葉柄1厘米左右,插至葉片1/3處,基質使用河砂等,在20-25℃條件下15天可生根,注意保持基質濕潤和一定的空氣濕度,保持培養基質濕潤和一定的環境濕度。
紫邊碧玉也可葉插,用刀切取帶葉柄的葉片,稍晾干后斜插于沙床上,10-15天生根。在有控溫設備的溫室中,全年都可進行。分株:主要用于彩葉品種的繁殖。盆土可用腐葉土、泥炭土加部分珍珠巖或沙配成,并適量加入基肥。
生長期每半月施1次追肥,澆水用已放水池中1—2天的水為好,冬季節制澆水。溫度變化直接影響葉片的顏色,彩葉類冬季適溫18-20℃;綠葉種為15℃左右。炎夏怕熱,可放蔭棚下噴水降溫,但應注意,過熱過濕都會引起莖葉變黑腐爛。冬季置光線充足處,夏季避免陽光直曬。每2—3年換盆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