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株高20~200cm,通常30~90cm。莖色嫩綠或褐色,除懸崖菊外多為直立分枝,基部半木質化。單葉互生,卵圓至長圓形,邊緣有缺刻和鋸齒。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一朵或數朵簇生。

舌狀花為雌花,筒狀花為兩性花。舌狀花分為下、匙管、畸四類,色彩豐富,有紅、黃、白、墨、紫  綠、橙、粉、棕、雪青、淡綠等。筒狀花發展成為具各種色彩的“托桂瓣”。

花色有紅、黃、白、紫、綠、粉紅、復色、間色等色系。花序大小和形狀各有不同,有單瓣,有重瓣;有扁形,有球形;有長絮,有短絮,有平絮和卷絮;有空心和實心;有挺直的和下垂的,式樣繁多,品種復雜。

菊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分枝或不分枝,被柔毛。葉卵形至披針形,長5~15cm,羽狀淺裂或半裂,有短柄,葉下面被白色短柔毛覆蓋,頭狀花序直徑2.5~20cm,大小不一。總苞片多層,外層外面被柔毛。舌狀花顏色各種。管狀花是黃色。

可以肯定,菊花的來源是多方面,是多元而不是單元起源。菊花是異花受粉植物。人們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運用種間,甚至屬間雜交的辦法,來獲取菊花的新性狀,并通過返交、互交等有性過程來獲得新性狀的分離。

這樣如此返復的遺傳重組合和性狀的分離,新性狀就越來越多。在這個過程中,有意識的人工雜交和隨機的自然選擇都可以同時出現或交替發生。但是,去劣擇優的人工選擇過程,卻永遠起著主導作用。

菊花染色體極其有限。僅記錄到菊花是6倍體,2n=54。菊花新品種產生的另一個可能的途徑是體細胞的突變(芽變),用固定芽變的辦法來獲得新品種。

生長習性:菊花的適應性很強,喜涼,較耐寒,生長適溫18~21℃,最高32℃,最低10℃,地下根莖耐低溫極限一般為-10℃。花期最低夜溫17℃,開花期(中、后)可降至15~13℃。

喜充足陽光,但也稍耐陰。較耐干,最忌積澇。喜地勢高燥,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輕松肥沃而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在微酸性到中性的土中均能生長,而以pH6.2~6.7較好。忌連作。 

菊花的栽培技術

盆土:宜選用肥沃的砂質土壤,先小盆后大盆,經2-3次換盆,7月可定盆;定盆可選用6份腐葉土、3份砂土和1份餅肥渣配制成混合土壤。澆透水后放陰涼處,待植株生長正常后移至向陽處。

澆水:春季菊苗幼小,澆水宜少;夏季菊苗長大,天氣炎熱,蒸發量大,澆水要充足,可在清晨澆一次,傍晚再補澆一次,并要用噴水壺向菊花枝葉及周圍地面噴水,以增加環境濕度;立秋前要適當控水、控肥,以防止植株竄高瘋長。

立秋后開花前,要加大澆水量并開始施肥,肥水逐漸加濃;冬季花枝基本停止生長,植株水分消耗量明顯減少,蒸發量也小,須嚴格控制澆水。澆水最好用噴水壺緩緩噴灑,不可用猛水沖澆。

澆水除要根據季節決定量和次數外,還要根據天氣變化而變化。陰雨天要少澆或不澆;氣溫高蒸發量大時要多澆,反之則要少澆。一般在給花澆水時,要見盆土變干時再澆,不干不澆,澆則澆透。但不要使花盆汪水,否則會造成爛根、葉枯黃,引起植株死亡。

施肥:在菊花植株定植時,盆中要施足底肥。以后可隔10天施一次氮肥。立秋后自菊花孕蕾到現蕾時,可每周施一次稍濃一些的肥水;含苞待放時,再施一次濃肥水后,即暫停施肥。如果此時能給菊花施一次過磷酸鈣或0.1%磷酸二氫鉀溶液,則花可開得更鮮艷一些。

摘心與疏蕾:當菊花植株長至10多厘米高時,即開始摘心。摘心時只留植株基部4-5片葉,上部葉片全部摘除。待長出5—6片新葉時,再將心摘去,使植株保留4-7個主枝,以后長出的枝、芽要及時摘除。

摘心能使植株發生分枝,有效控制植株高度和株型。最后一次摘心時,要對菊花植株進行定型修剪,去掉過多枝、過旺及過弱枝,保留3—5個枝即可。9月現蕾時,要摘去植株下端的花蕾,每個分枝上只留頂端一個花蕾。

雜草:田區及田的四周圍環境所發生的雜草,其非競爭性危害可成為病蟲之寄主或棲息所在,而間接造成損失。平地旱田所發生的一年生雜草,發生在高溫季節的雜草種類有芒稷、牛筋草、馬唐、香附子、馬齒莧及野莧;

在低溫的秋冬季節主要雜草有鵝兒腸、鼠曲舅、小葉灰藋、小葉碎米薺、山芥菜、泥胡菜、早苗蓼。雜草對菊花生長除直接于水分、養分、光線等之競爭,亦不利于菊花田間管理作業或容易滋生其它病蟲害,故于菊花栽培過程中必須要予以適當之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