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又名綿芪。主產于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黃芪性甘溫,歸肺經,有補氣升陽、益衛固表之功能。經常用黃芪配伍瓊珍靈芝煎湯或泡水代茶飲,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黃芪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黃芪不僅能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夠延緩細胞衰老的進程。黃芪食用方便,可煎湯,煎膏,浸酒,入菜肴等。

生長習性:性喜涼爽,耐寒耐旱,怕熱怕澇,適宜在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透水力強的沙壤土種植。強鹽堿地不宜種植。根垂直生長可達1米以上,俗稱“鞭竿芪”。土壤粘重根生長緩慢帶畸形;

土層薄,根多橫生,分支多,呈“雞爪形”,質量差。忌連作,不宜與馬鈴薯、胡麻輪作。種子硬實率可達30%-60%,直播當年只生長莖葉而不開花,第二年才開花結實并能產籽。

黃芪的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黃芪喜涼爽,耐旱、寒怕熱、怕水澇、忌高溫。其主根向下垂直生長,宜選擇排水良好,向陽,土質深厚的壤土為佳。播前結合整地畝施農肥3000-4000kg,磷肥25-30kg,耙耱平整后起壟,壟寬40-45cm,壟高15-20 cm,行距40-45 cm。

種子處理:黃芪種皮堅硬,播后不易發芽,播前應進行種子處理。將種子浸于50℃溫水中攪動,待水溫下降后浸泡24小時,澇出洗凈攤在濕毛巾上,再蓋一塊濕布催芽,待裂嘴出芽后播種。

也可以種子中播入2倍的河沙搓揉,擦傷種皮,也能迅速發芽。用70—80%硫酸浸泡種子3—5min后,迅速置流水中沖洗,洗凈種子后稍干即播種,發芽率達90%以上。

播種:種子發芽適宜溫度為14—15℃,春播于3—4月份,秋播于10月上中旬。條播,在壟面上開1.5—2 cm淺溝2條,將種子均勻撒入溝里,覆土將種子蓋嚴。隨即在兩壟溝的溝田灌水,保持土壤濕潤。

15天即出苗。平畦種植也可以,但發病較多,根形不如壟栽的好。生產上常用育苗移栽,將直播苗在春季,按20×40 cm的株行距邊起邊栽,溝深10—15 cm,將苗順放于溝內,播后覆土,畝用苗1.5萬株左右。

栽培管理:間苗定苗。直播的苗高5—7 cm應及時間苗定苗,株距10—15 cm。中耕除草。出苗后及時中耕除草,并注意向土壟培土,使土壟保持原來的寬度,一般除草2—3次。

追肥。間苗定苗后即進行追肥,畝施人畜糞水1500kg或尿素5kg,施后澆水1次。6月中下旬中耕除草后施堆肥1000kg,磷肥30kg,硫酸銨5kg,混合于壟上開淺溝施于其中,覆土澆水。

病蟲防治:主要病害為白粉病,用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噴防。紫紋羽病,為害根部,造成爛根,植株自上而下黃萎最后整株死亡。應拔除病株燒毀,病窩用石灰粉消毒。同時應加強其它蟲害防治。

采收加工:一般2-3a采收,生長年限過久可產生黑心,影響品質。一般9月中下旬采收為佳。用工具小心挖取全根,避免碰傷外皮和斷根,去凈泥土,趁鮮切去蘆頭,修去須根,曬至半干,堆放1-2d,使其回潮,再攤開晾曬,反復晾曬,直至全干,將根理順直,扎成小捆,即可供藥用。

質量以條粗、皺紋少、斷面色黃白、粉性足,味甘者為佳。正常年份每667平方米可產干品300kg左右。為了保護好野生資源應適當限制采刨,采刨季節應在種子成熟落地之后,嚴禁采挖幼株。為了擴大資源應大力發展種植或者人工播植幼株,然后保持半野生狀態,直到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