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是百合科百合屬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歐洲、北美洲等北半球溫帶地區。全球已發現有百多個品種,中國是其最主要的起源地,原產五十多種,是百合屬植物自然分布中心。

近年有不少經過人工雜交而產生的新品種,如亞洲百合、麝香百合、香水百合等。百合的主要應用價值在于觀賞,有些品種可作為蔬菜食用和藥用。百合花主要用來觀賞,尤以荷蘭及日本輸出的切花品種居多。

百合花的球根含豐富淀粉質,部份更可作為蔬菜食用,在中國,食用百合具有悠久的歷史,而且中醫認為百合性微寒平,具有潤肺,清火,安神的功效,花、鱗狀莖均可入藥,是一種藥食兼用的花卉。

生長習性:喜涼爽,較耐寒。高溫地區生長不良。喜干燥,怕水澇。土壤濕度過高則引起鱗莖腐爛死亡。對土壤要求不嚴,但在土層深厚、肥沃疏松的砂質壤土中,鱗莖色澤潔白、肉質較厚。

粘重的土壤不宜栽培。根系粗壯發達,耐肥。春季出土后要求充足的氮素營養及足夠的磷鉀肥料,N:P:K=1:0.8:1,肥料應以有機肥為主。忌連作,3~4年輪作一次,前作以豆科、禾本科作物為好。

百合的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應選擇土壤肥沃、地勢高爽、排水良好、土質疏松的砂壤土栽培。前茬以豆類、瓜類或蔬菜地為好,每畝施有機肥3000~4000公斤作基肥(或復合肥100公斤)。

畝施50~60公斤石灰(或50%地亞農0.6公斤)進行土壤消毒。整地精細,作高畦,寬幅栽培,畦面中間略隆起利于雨后排水。江蘇宜興、湖南邵陽、甘肅的涇河沿岸及河南信陽,均采用高畦。

畦面寬3.5米左右,溝寬30~40厘米,深40~50厘米,以利排水;在丘陵地、坡地、地下水位低且排水通暢的地方,可采用平畦。畦面寬1~3.5米,兩畦間開寬20~25厘米,深10~15厘米的排水溝。

且要做好肥料準備工作:每畝備好腐熟欄肥2000~2500公斤,鈣鎂磷肥200公斤,土雜灰肥1500~2000公斤,人糞尿250公斤,后三種拌勻堆制發酵30天以上。

前期管理:冬季選晴天進行中耕,曬表土,保墑保溫。春季出苗前松土鋤草,提高地溫,促苗早發;蓋草保墑。消滅雜草和防大雨沖刷,并不讓表土板結。夏季應防高溫引起的腐爛;

天涼又要保溫,防霜凍,并施提苗肥,促進百合的生長。一般下種至出土,中耕2-3次。到生長中期再松土2-3次,以疏松土壤,清除雜草,并結合培土,防止鱗莖裸露。

中、后期管理

一是清溝排水,百合最怕水澇,應經常清溝排水,做到雨停土壤漬水干。二是適時打頂,春季百合發芽時應保留其一壯芽,其余除去,以免引起鱗莖分裂。在小滿前后,當苗高長至27-33厘米時,及時摘頂,控制地上部分生長,以集中養份促進地下鱗莖生長。

對有珠芽的品種,如不打算用珠芽繁殖,應于芒種前后及時摘除,結合夏季摘花,以減少鱗莖養分消耗。最適時機是:當花蕾由直立轉向低垂時,顏色由全青轉為向陽面出現桃紅色時。時間是6月份。三是打頂后控制施氮肥。以促進幼鱗莖迅速肥大。夏至前后應及時摘除珠芽、清理溝墑,以降低田間溫、濕度。摘花打頂。

追肥:第1次是穩施臘肥,1月份,立春前,百合苗未出土時,結合中耕畝施人糞尿1000公斤左右,促發根壯根。第2次是重施壯苗肥,在4月上旬,當百合苗高10~20厘米時,每畝施人畜糞水500公斤,發酵腐熟餅肥150~250公斤,進中復合肥10~15公斤,促壯苗。

第3次是適施壯片肥,小滿后于6月上中旬,開花、打頂后每畝施尿素15公斤,鉀肥10公斤,促鱗片肥大。同時在葉面噴施0.2%的磷酸二氫鉀。注意此次追肥要在采挖前40~50天完成。

秋季套種的冬菜收獲后,結合松土施一次糞肥;待春季出苗后,再看苗追施糞肥1-2次,促早發壯苗,一般每次畝施稀薄人糞水30-40挑,磷肥10-15公斤。

采收加工:定植后的第二年秋季,待地上部分完全枯萎,低下部分完全成熟后采收。百合一般在大署節前后(7月下旬)選晴天采挖。收后,切除地上部分,須根和種子根,放在通風處貯藏。畝產750~1500公斤,折干率30~35%.97年邵陽日報載:洞口一人種百合,3畝地產2.5萬公斤,最大的一株重10公斤。

加工可分如下幾步:剝片:即把鱗片分開,剝片時應把外鱗片、中鱗片和芯片分開,以免泡片時老嫩不一,難以掌握泡片時間,影響質量。泡片:待水沸騰后,將鱗片放入鍋內,及時翻動,5~10分鐘,待鱗片邊緣柔軟,背部有微裂時迅速撈出,在清水中漂洗去粘液。每鍋開水,一般可連續泡片2~3次。曬片:將漂洗后的鱗片輕輕薄攤曬墊,使其分布均勻,待鱗片六成千時,在翻曬直至全干。以鱗片潔白完整,大而肥厚者為好。